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开普勒机器人就将带领大家,走进马斯克所描绘的、潜力无限的人形机器人新时代!
先在弗里蒙特建设一条年产百万台的生产线,再在得克萨斯州建设一条年产千万台线,后续也许会在火星上建设年产1亿台的生产线……
2025年11月7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如期召开。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会上提出,特斯拉将以最快速度提升产能,并公布了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计划。
然而,在大家高度关注的Optimus量产时间这一关键问题上,马斯克却表示,预计在2026年将推出Optimus Gen3的量产版本,并未就何时量产给出直接回应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度尤其是混动架构机型的量产情况,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采用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结构路线,可以具备与人类相媲美的动作灵活性,胜任从日常物品抓取到精密工业操作的全场景任务。此前特斯拉公布的最新能力也显示,Optimus已经应用于汽车制造流程的多个环节,包括零部件搬运、分拣作业和精细操作(如车身组装)等,证明了这一技术路线商业化落地的巨大潜力
▍率先量产!24.8万起售,高度适配工业场景
但由于技术路线的实现难度较大,目前公开采用这一方案进行商业化应用尝试的企业仅有特斯拉、小鹏及开普勒机器人等少数几家企业
在量产进度方面,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近日的小鹏AI科技日上透露,其IRON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特斯拉官方账号虽在股东大会后发文表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试生产产线已经在弗里蒙特工厂开始运行,但并未对量产情况进行提及;开普勒机器人虽以“特斯拉平替”出圈,却在量产进度方面实现进度超前
早在今年9月开普勒机器人便推出了全球首款商业可售的特斯拉同款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且基础版售价仅24.8万元。
![]()
据了解,开普勒K2大黄蜂不仅采用了与特斯拉Optimus相同的混动架构方案,以低于特斯拉预期成本价的优势率先实现了量产,还成功克服了这一路径对运动学建模和关节力矩控制的极高要求,实现了特斯拉同款混动架构直膝步态系统
针对混动架构的痛点、难点,开普勒机器人团队深入研究了丝杠力学机制,自研了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确保各关节在高负载与复杂动作下仍能实现精确控制。通过将强化学习/模仿学习与直线电机的力矩控制策略相结合,开普勒K2大黄蜂不仅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中的灵活、稳定的步态切换,还达到了特斯拉同款类人直膝行走的自然效果,为其商业化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

左为特斯拉,右为开普勒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明确指出,前臂与手部的工程设计是制约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三大核心瓶颈之一,对此,开普勒机器人早已交出亮眼答卷,其自研的Nimble Master巧手大师™表现出了人手般的细腻感知与控制力。该灵巧手单手拥有11个关节自由度,单指则配备了25个力触点,加上六维力传感腕,使K2大黄蜂能够完成极其灵活的抓取动作并实现精细的操作能力,无论是运用检测设备还是精准控制按键操作都不在话下,既保证了操作效果,又展现了工业级的稳定性,为其在工业生产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具备了安全可靠的基础。
![]()
其灵巧手精细操作的视频还被美国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Figure的CEO公开转发点赞。
![]()
凭借独特技术路线及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自研优势,开普勒K2大黄蜂表现亮眼:能效上,行星滚柱丝杠转化高效实现81.3%能量转化效率,电耗极低,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8小时;负载上,螺母与丝杠间的多接触线大幅提升了受力面积,实现了双臂高达30公斤的大负载;环境适应性上,运行平稳低噪、磨损小、寿命达滚珠丝杠数倍,尤其适配高强度工业场景。
▍领先落地!AI与生产融合,实现从能用到好用
人形机器人的本体,作为决定动作精度、负载与环境适应性的“硬件基石”,直接关乎机器人“能不能用”;而决定其智能水平与应用边界的软件系统,则如同“大脑”,主导着机器人“好不好用”。两者协同共生,共同构成了人形机器人实现商业化布局的两大支柱。
在软件生态建设上,开普勒机器人选择了“自研适配”的道路。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开普勒K2大黄蜂在智能交互与任务执行方面实现升级。通过分层模型VLA+解析语义识别指令,它能够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并完成物品分发等任务,展现出流畅的指令响应与动作执行速度。在最新公开的训练展示视频中,开普勒K2大黄蜂能够基于仿真数据与海量真机数据开展持续动态学习和训练,通过分层模型VLA+实现语义识别解析指令并执行对应动作。

左为特斯拉,右为开普勒
如果说VLA分层模型是开普勒机器人的“智能大脑”,那么一站式开发者平台Kepler Studio则是其构建技术生态的“核心引擎”。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如何构建和发展机器人产业生态已经成为推动技术普及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开普勒深刻洞察到这一行业痛点,并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发展,应汇聚全球智慧。
10月19日至25日,全球机器人领域顶级学术盛会——2025年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 2025)隆重举行。在本届大会上,开普勒机器人展示了旗下开发者平台,演示了机械臂控制接口、Motor API,以及视觉、导航与语音模块等二次开发功能。该平台以全栈式开放、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工具箱、超现实仿真与数字孪生、积木式场景构建能力这四大基石为核心,为全球开发者全面赋能。
其中,积木式构建能力堪称Kepler Studio的“杀手锏”。在Kepler Studio中,开发者可通过图形化拖拽与自然语言描述,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合动作模块,构建复杂的工业任务场景,实现从单一动作到多场景任务的灵活编排,从而大幅降低机器人编程的技术门槛。此外,平台还将推出资源丰富的技能市场,助力开发者共享算法与动作模块,共建开放的技术生态。
对于开发者普遍关心的平台使用门槛、安全性和开发成本问题,开普勒开发者平台从开发体系与安全保障两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为满足不同背景开发者的需求,Kepler Studio构建了从可视化到代码级的全阶梯工具链。无论是零基础的行业新手,还是具备专业编程能力的资深开发者,都能在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发工具,实现从仿真调试到实体部署的高效闭环。同时,平台内置了多层安全机制与高效仿真环境,既能够确保开发过程与机器人行为的安全可控,又能够降低工业场景中机器人的调式成本与运行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生态的吸引力。
此外,为了促进生态建设,开普勒还推出了“灯塔计划”,携手全球顶尖开发者及行业伙伴共创创新解决方案,并提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全方位支持,为优秀创意创造商业化落地的空间,通过生态共创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

左为特斯拉,右为开普勒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生态建设和商业化落地速度的差距,正在成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生态建设方面,开普勒机器人已与伟创电气、柯力传感、汉威科技、兆丰股份等多家关键零部件厂商、汽车领域上市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从零部件到市场渠道的全链条支撑,为其技术迭代与量产落地构建扎实支撑体系。商业化落地方面,开普勒机器人早在今年4月便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实景实训,同时携手福然德推进制造与应用落地;联合涛涛车业开启全球化布局。今年以来,开普勒机器人已在半年内接连完成3轮融资,获得7家来自汽车及机器人产业链领域A股上市公司的支持,其发展潜力得到了资本市场广泛认可。
![]()
▍结语
“当生产规模达到百万,Optimus的生产成本将控制在2万美元左右,其将会使经济规模扩大10倍甚至更多”正如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中所说,在实现量产的前提下,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虽然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的一再延期,但开普勒机器人已经实现的规模量产与场景交付的双重突破。开普勒机器人作为“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的代表品牌,目前已通过硬件、软件的生态协同与商业化落地的持续深耕,实现了量产与商业化落地的领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