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书桌一角的台灯总留着半盏暖光。
我摊开那本封面已磨得发暗的《资治通鉴》,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油墨的沉香味漫开来,像与一位千年老友如约相见。这样的夜晚,已持续了十多年——从高一第一次翻开它,到如今每天雷打不动读一卷,这部书陪着我从青涩少年走到职场打拼,前后算下来,竟已读了七遍。
说起来,我和这部书的缘分始于一个偶然。高一那年秋天下雨的午后,我在图书馆避雨,无聊间从最里层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厚厚的《资治通鉴》。当时我十六岁,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上那些简化了的叙事。翻开第一页,"臣光曰"三个字扑面而来,那种庄重而恳切的语气,让我在那一刻莫名地静了下来。
![]()
一
这一静,就是十几年。最初读得很艰难。文言文拗口,人物关系复杂,经常读几页就要查词典。但我渐渐被吸引了——不是被故事的精彩,而是被一种奇特的平静感所吸引。在那个功课繁重、前途迷茫的年纪,每天晚上读一卷《资治通鉴》,成了我最踏实的时刻。
记得第一次通读完全书,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很多地方读得懵懂,只知道跟着司马光的笔,看朝代更迭,看英雄起落。那时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戏剧性的历史瞬间——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诸葛亮五丈原的遗憾、谢安淝水之战的从容。我在这些故事里寻找着历史的温度。
后来重读,才开始慢慢读懂字里行间的深意。司马光不只是在讲故事,他是在解剖历史。他的笔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剖开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每一个结局之前的伏笔。读第二遍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同一段历史,换一个角度看去,竟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大学四年,这部书一直陪着我。每次遇到困惑,我都会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它。大三那年,我面临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的迷茫,正好读到唐代李泌"随势而动"的为官之道。不是说要做墙头草,而是要认清时势、把握时机。这让我明白了——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工作后,每晚睡前读一卷《资治通鉴》,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不是为了积累谈资,也不是为了研究历史,更像是与一位智慧的老朋友对话。而再读《资治通鉴》,感受又不同了。以前觉得枯燥的典章制度、经济政策,现在读来别有滋味。原来司马光不仅写帝王将相,更写百姓生计;不仅记录战争权谋,更记录农耕水利、钱粮赋税。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既有庙堂之高,也有江湖之远。
二
为什么一遍遍地读同一部书?朋友常这样问我。
我想了想,大概是因为每次读,都能在古老的文字里找到新的启发。它不是一本死的历史书,而是一部活的智慧宝库。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编撰这部巨著,不是为了堆砌史料,而是要探寻治国安邦的道理。但他的智慧,何尝不适用于我们每个普通人?
这部书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年轻时听他讲故事,年长些听他讲道理,再年长些,听他说的是人生。它让你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你今天经历的得失荣辱,千年前的人都经历过。你现在的迷茫困惑,历史上的智者都思考过。读它,就像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的视角——眼前的烦恼依然存在,但你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它的客观与克制。司马光不轻易褒贬,只是把事实摊开给你看。读得多了,人会变得谦逊——原来古人的智慧如此深邃,原来个人的得失在历史长河中如此渺小。这种认知,让人在面对顺境时不敢张狂,面对逆境时不会绝望。
它的文笔,是真的干净。司马光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煽情,只用最平实的语言叙事,却自带力量。它擅长战争描写,短短十个字,就能把战争的惨败写得淋漓尽致;刻画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六个字就道尽了她的权谋与才干。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你身临其境,这种 “清水出芙蓉” 的文笔,比任何刻意雕琢的文章都更有穿透力。
![]()
它的史观,是真的客观。司马光编这本书,初衷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但他从没把历史写成 “好人坏人榜”。他既写唐太宗的纳谏如流,也写他晚年猜忌功臣;既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魄力,也不回避变法带来的弊端。他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成败得失原原本本摆出来,让你自己去想、去判断。就像我年轻时觉得商鞅变法 “大快人心”,现在再读,却能看到变法背后百姓的疾苦 —— 这种不预设答案的史观,让每一次重读都有新发现。
它的包罗万象,是真的让人惊叹。一部书里,既有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也有江湖之远的民生疾苦;既有金戈铁马的军事交锋,也有琴棋书画的文化雅事;既有帝王将相的权谋智慧,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想了解政治,能看到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想了解经济,能看到赋税、水利如何影响民生;想了解人心,能看到不同人在利益、道义面前的选择。读它,不必再翻遍群书,就能触摸到古代社会的全貌 ——那种 “一书在手,天下我有” 的踏实感,没有其他书能给我。
司马光去世已近千年,后世虽有《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诸多史书,史料或许更详尽,考证或许更严谨,却再也复刻不了《资治通鉴》的光芒。那些续作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想通了,少了司马光那份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的初心,少了那份删繁就简、直击本质的功力,更少了那份让历史 “活” 起来的温度。
三
这本书很厚,读起来很慢。但慢,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在短视频都要两倍速播放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每天读一卷千年前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特别喜欢司马光写史的态度——不煽情,不评判,只是冷静地记录。胜利者不见得光荣,失败者未必可耻。他让你看到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在那无常中依然闪耀的道义与坚守
如今,每晚读一卷《资治通鉴》,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不需要强迫自己,就像不需要强迫自己呼吸一样自然。有时候工作累了,翻开书页,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与古人对话,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留下一片清净地。
如果你问我推不推荐这部书,我会诚恳地说: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如果你对历史、对人生还有好奇,那么这部书值得一读。不必急着一次读完,可以像我一样,每天读一点,让智慧慢慢浸润。
![]()
如果你也想开始读《资治通鉴》,我想给你几个建议:
不要急着读完。一天一卷就好,慢慢品味。
不要怕看不懂。先读白话文版辅助,再读原文。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它当成任务,而是当作与智者的对话。
毕竟,好的书不急着被读完,好的道理不急着被理解。就像我这十几年,读的虽然是同一部《资治通鉴》,但每一遍,都像是读一本新书。
十几年过去了,我还在读同一本书。不是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而是因为,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就像一口深井,每次俯身,都能打上清冽的泉水。
我知道,我也还会继续读下去。在往后的每一个需要智慧和慰藉的日子里。因为它已经不只是一部书,更是一位老友,在时光深处,等着与我对话。
在这浮躁的世界里,有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果你也在寻找这样一本能陪伴多年的书,或许,《资治通鉴》也在等待着你的开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