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采1-8批接续产品规模(全渠道)
![]()
其中,外企全渠道规模有800亿--1000亿,约占总规模三分之一左右。
公立医院渠道数据如下:
![]()
国产公立医院规模算1000亿元,共计316个产品,5400个标的,平均每个产品17家竞争。
1000亿元/5400 ≈ 1852万元/标的/年(公立医院渠道)。
1000亿元/316个产品 ≈3.16亿元/产品/年 (公立医院渠道)。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规模工业数据--- 医药制造业2024年营业收入为25298.5亿元 ,, 与2023年一致 , 无变化 ; 营业成本为14729.6亿元 , 比2023年增长2.0% ; 利润为3420.7亿元 , 比2023年下降1.1%
3420/25298.5=13.5%(利润率),这还包括利润较高的产品或者企业。
集采产品的利润率,逻辑上不超过10%。
整个集采产品国产总规模约2300亿元,按着10%的利润计算,约为23亿元。
二、国采1-8批接续产品的企业及人员数量
共计1400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除A证生产企业,B证企业估算200家。
1、百强企业有100家,人均在职人数5000人/药企,约50万人
2、101--200排名,人均在职人数2000人/药企,约20万人
3、201--400排名,人均在职人数1000人/药企,约20万人
4、401--800排名,人均在职人数500人/药企,约20万人
5、801--1200排名,人均在职人数150人/药企,约6万人
6、200家B证企业,人均在职人数25人/药企,约0.5万人
50+20*3+6+0.5=116.5万人,保守估算100万人。
根据人社部2025年6月27日发布的《2024年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医药制造人员的工资中位值(反映中等水平)在2024年达到6.02万元,较2023年的5.75万元增长4.7%。
不矫正的情况下,人员支出为116.5万人*6.02万元/人=701.33亿元
头部医药企业人均工资要更高一些,估算为8万元/年。
116.5万人*8万/年=932亿元
三、1-8批接续竞价模式降幅测算
原研产品因为不受集采中选价的影响,依然可以挂全国最低价(大部分黄线)。
国产产品2300亿元
以下降幅为锚点后综合降幅
1、降幅10%--想都不敢想:省230亿元,剩下2070亿元
2、降幅20%--可以做做梦:省460亿元,剩下1840亿元
3、降幅30%--大差不差:省690亿元,剩下1610亿元
4、降幅40%--竞价模式可以达到:省920亿元,剩下1380亿元
5、降幅50%--锚点后有可能:省1150亿元,剩下1150亿元
集采中选产品的成本占中选价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比例没有官方统计过。
1--8批接续产品国产规模在2020年之前约4000亿左右。
![]()
假如:1-8批接续的降幅达到40%--50%左右(这还不包括限价下降的情况下),想要1000多亿规模,养100多万人,就集采产品这点毛利那是不可能的。
国采1-8批接续平均竞争格局17家/产品,从国采10批、11批的结果可以预见到,这种竞价报价踩踏式报价的结果,不会很好。
可以预见的就是--裁员。
四、后面还要不要接续?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这批接续之后后面还要再接续。
那么,后面再接续的规则怎么制定?是用这一批的接续规则还是再修改规则?
1、沿用本次的规则、则下一次接续产价格降无可降,那么,下一次接续的目的何在?
2、改变规则,说明这一次的接续规则存在问题,那么,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这一次的规则如果询价或者入围比例高,留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哪怕只是降幅20%也剩下500亿的医保基金;给下一次接续留点空间。
领导们,不用担心行业集中的问题,小企业的成本高,同样的中选价小企业的支出更大。
但是,为了最后挣扎一下,报最低价的往往就是小企业,因为不中选就确实活不下去,批文也没人要,还不如博一下;反而以前中选的企业,原来临床在用的不一定能中选。
狗急了跳墙、逼得急了光脚的最不害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