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块钱一斤,连瓶矿泉水都买不到,却能把一整斤扇贝拖回家。
![]()
![]()
刷到这条短视频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捡便宜”,而是“这玩意儿还能吃吗?
”——点进去一看,评论区齐刷刷:泥腥味、嚼树皮、吐沙吐到怀疑人生。
没人告诉过你,港湾贝的便宜其实是“暗戳戳”的刺客。
买回家拆开,壳占一半,肠泥占四分之一,真正能下锅的柱顶多三成。
换算下来,净肉价直奔6元,跟特价虾夷扇贝差不多,人家还自带鲜甜buff。
今年山东、辽宁的养殖户把海面都快铺满了,面积比去年多出15%,可年轻人不买账。
京东生鲜的双11数据扎心:带壳贝类销量下滑22%,即食扇贝段销量反涨35%。
“懒得刷、懒得剥、懒得挑”才是主流心声。
有人把锅甩给“暖冬”,说水温高,贝长得快,味没来得及攒。
其实更尴尬的是“品种天花板”——港湾贝天生壳薄肉柴,出肉率只有30%,而虾夷扇贝轻松50%以上。
同样雇工人剥壳,一小时出两盘肉,工钱摊进成本,港湾贝直接输在起跑线。
大连一家加工厂偷偷上了自动化取柱机,一台顶6个熟手,人工降到2元/斤贝柱,设备年底投产。
消息一出,小散户更慌:人家成本线往下挪,自己还是原始手剥,明年拿什么拼?
终端已经找到“逃生通道”。
电商把港湾贝提前去壳、去鳃、去沙,200克小盒卖8块,溢价40%,照样月销10万+。
买回家水龙头冲两秒,直接下锅,年轻人终于肯赏脸。
更鸡贼的是“轮养”玩法:养一年贝,换一季海带,让海水把沉积的有机渣吃掉,贝的腥味降一半,壳色也漂亮。
首批试水的村子,明年开春就能上市,价格直接喊到4元/斤,比同行高一倍,订单却被北京一家预制菜公司锁死。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明年1月要推行扇贝分级,ABCD四档,以后包装必须贴码扫码,泥腥味重的港湾贝大概率被钉在C级,想卖高价只能靠边站。
想捡漏的,记住两个时间点:12月下旬虾夷扇贝集中上市,肉厚甜度顶,电商促销价15块左右,比去年还低3块;春节后加工厂清库存,去柱贝柱会跌到10块/斤,适合一次买两斤分袋冻,煮粥丢几颗,比味精鲜。
养殖户也别硬扛,明年春捕前赶紧跟加工厂签“定向收购”,哪怕比市场价低一毛,至少把风险按死在水里。
还想继续养的,把密度砍三成,套养海带或牡蛎,让海水替你“洗白”,明年标签上能多一个“生态养殖”,溢价就是救命稻草。
便宜没好货的老话,在港湾贝身上一点没冤枉。2元时代是最后一记警钟:再不上机器、不抓品质、不迎合懒人经济,这片海就算全种满,也只剩“拍短视频博同情”的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