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行》刚出版发行,震宁兄就寄我一册签名本,因一直忙忙碌碌,很少有大块时间读书,尤其看长篇小说更是一种奢望。最近稍有空闲,才断断续续去读《书生行》,总是被书中的人物所引诱,去思考长篇小说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不仅是讲述校园的故事,也不单纯叙说在时代变革中教育发展留存的烙印,而是震宁兄以文学的视角编织了一艘精神巨舟。它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叩问理想与现实的边界。作品没有大起大落和情节跌宕,亦非人物悲欢离合,却是那种贯穿全书的一种现场感。读振宁兄作品感觉不到他是在写小说,倒像是平静的陈述一段经历过的岁月,是对特殊时期那种褪去尘埃的回望。小说文字间虽然流淌着生活琐碎,却又映现出大时代的容貌,绽放出曾经的青春与梦想。作品如同一面色彩斑斓的多棱镜,折射出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物叙事的交相辉映。既深植于特定时代的土壤,又升腾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光焰,让“书生”带有历史的意象在当代文学谱系中重获新生。
![]()
震宁兄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让一幕幕故事串联起对时代印记的反思,而且重塑了在特定环境下的“书生”价值。《书生行》最动人的描述是对秦子岩们的生存境遇精准写照,既没有落入宏大叙事的空洞和直白,同时也避开了情绪化的说教。作品以朴素的白描或特写娓娓讲述故事,让人物形象渐进入时代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漩涡。无论课堂上的学术争锋,校园里的人情冷暖,时代洪流下的命运抉择,每一幕都镌刻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他作品的人物与场景描写和把控,构成了一幅幅油画般的色彩肌理,斑驳繁杂却鲜明而清晰。聂震宁的笔触越过雕刻般的年轮,还原了那段关于教育信念和伦理,学术操守与人格尊严的日常瞬间。让现实主义不再停留于理论术语,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书生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皆非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挣扎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的生存法则。作品中对韦明熹校长、舒甄好、章绍康、许东华等的描写,他们有怯懦,也有坚守;有困惑,亦不乏执着。正是这种复杂而真实的内在张力,成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缩影。
在文学体系中,长篇小说是一种很难驾驭的题材,尤其是对众多人物的塑造。作品打破了脸谱化的是黑非白,采用故事脉络的渐进叙述风格,以人物与情节变化去构建一个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下“书生”群像。人物塑造上《书生行》可以说鲜活而个性的,他从文学理论实践层面打破了平面化描写模式,对知识分子勾勒出一组组立体丰盈的群体人物画像。他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圣贤,他们身上带着知识分子共有的矛盾与瑕疵。从作品对林茂坤、陆贤明、马格利、周飞等人物造像,展示了面对权力时的一丝犹疑,处理情感时的几分笨拙,坚守理想时的某种执拗。恰是这些矛盾与不完美的徐徐展开,让人物形象挣脱了概念化的束缚,拥有了呼吸般的温度。震宁兄对人物塑造没有丝毫的高大上化概念,而是让文字深入人性的褶皱里,既有治学问道时的锐气凌厉,也有柴米油盐间的窘迫狼狈。你能读到“书生”们投身教育的赤诚热忱,也会看到他们对名位利禄的微妙牵念。这种对人物刻画正契合了现实知识分子的面貌,他们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存在。正是这种多元而复杂的纠结性,赋予人物穿越时代的情感共鸣,会让读者在“书生”们的身上照见父辈的身影,以及师长的背影,甚至自己的灵魂投影。
小说取材于二十世纪中期,那段过往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呈现意识形态角力的空间感。聂震宁的叙述没有以全貌去记录历史,也没有以事后之明进行道德审判。他选择了一种最朴素也最难以驾驭的讲述还原日常,如同一幅幅写实画稿,线条流畅而色彩明快。课堂上的讲授与办公室里的争论,家庭中的沉默和政治运动中的表态,这些看似琐碎的情节,构建了知识分子生存的鲜活画面。从叙事伦理的维度审视作品,《书生行》始终流淌着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那是一种对“书生”们的尊重和精神敬畏,也是文学最本真的伦理底色。小说从未刻意营造戏剧冲突以博取关注,也不曾以猎奇的笔法去消费知识分子的困境,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叙述姿态记录“书生之道”的默默持守。这种“道”并非迂腐或清高自许,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襟怀。是“书生”传道解惑的职业初心,更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底线。震宁兄的叙事立场始终站在理解的角度,而非以审判的态度去发现“书生”们的局限和软弱,他珍视的是那种在浊浪滔天中不肯熄灭的精神微光。也正是倾注感情与克制的叙述伦理,让《书生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小说,上升为一种对知识分子精神血脉的深情梳理与庄重启蒙。作品输送给读者的是对“书生”们的一场沉重考量和叩问,“书生”不在学问之广博,而在风骨之挺立。文学的价值,不在情节之跌宕,而在对人性深处那束不灭之光的永恒凝望。
《书生行》尤为可贵的是,全书始终持守一种低调而坚定的叙事伦理,他以诚挚的笔调对人物抱有一种深切的理解和同情。理解“书生”们在体制缝隙中的艰难抉择,同情他们在理想破碎后的沉默与承受,这种立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声明。从文学视角去读《书生行》,作品将文学理论的精髓悄然化入叙事血脉之中,震宁兄在“书生”们的赤诚与通透间,书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坚守与传承。无论世事如何流转,那些关于理想和信念以及闪烁出的书生之道,始终是照亮幽暗人性的精神火炬。《书生行》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一种文化品格的庄严礼赞,更是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熠熠生辉的生动再现。
读震宁兄《书生行》的意义在于,不仅是他记录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多是作品深度定义了“书生”群体的精神内涵。在教育意义不断扭曲和流失的时代,“书生”这一称谓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头衔,而在于他是否持有对知识的敬畏,面对良知和教育本质的坚守与忠诚。文学的力量,有时不在呐喊,而是用情理去讲述故事。《书生行》是一本以真诚的语言说话的书,作品说得清楚也讲得沉重。能够让读者明白有些信仰和理念,即便在最黯淡的时刻,也未曾彻底熄灭那份良知和希望。
人物介绍:
![]()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班,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漓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韬奋基金会第三届、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艺文品读》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