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青年博士生,是时候跳出技术“舒适区”了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并提出要推动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

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蓝图如何落地?

答案可以从一场汇聚跨专业青年才俊的活动谈起

10月30日至11月2日

“青托π次元:学·知·思·行的无限拓展”培育活动在京举办

一群带着学术积累与创新热情的博士生

开启了为期4天的科研成长之旅

首期活动以“脑机融合与未来探索”为主题,集结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涵盖15个专业方向的23名青年博士生,并邀请北京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的专家担任导师。通过“学术思辨场”与“人才观测站”双模式,与会者围绕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展开深度交流和协作探索。



打破边界:从实验室到产业需求

不同于传统学术会议的“报告+讨论”模式,活动紧扣“非共识科学问题”与“产业技术路线”双主线,用“初叙破冰、实地调研、大咖讲座、头脑风暴、产业蓝图绘制”等一环扣一环的多元化环节,构建起“学·知·思·行”的螺旋创新链,将培育环节嵌入真实的科研场景中。

走进北京理工大学国防文化教育基地,青年博士生们在鲜活的红色故事与国防文化中,真切感受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光荣传统与使命担当;在良乡校区分析测试中心、中关村校区的脑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距离观摩先进设备,大家围着技术人员追问原理、探讨应用,把“纸上理论”与“实操场景”紧密连接。



此外,领域专家的前沿报告,帮助博士生们把握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增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意识。这条贯通“宏观使命-中观平台-微观技术”的研学链条,构建出青年学者科研视野系统性提升的有效路径。



各小组的实战协作,更是让不同学科的思维火花持续迸发。博士生们围绕“面向AI+脑功能疾病诊疗的新方法、新思路”“脑健康技术研究的新机遇、新挑战”“意图驱动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等分议题,结合各自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自由组队,开启深度思辨与跨界协作,针对技术瓶颈与产业实际需求,提出具有前瞻性与落地潜力的解决方案。

在头脑风暴环节,不同专业背景的想法激烈碰撞,从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到达成共识,再到凝练出清晰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数小时的深度思辨,充分锻炼了学员们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与科研攻关能力。



与此同时,活动设计的专家观察员评价机制,为每位参与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成长反馈,真正实现“在思辨中发现人才,在实战中培育人才”。在最后的制作产业蓝图环节,各小组在导师引导下限时协作绘制本领域“产业技术路线蓝图”,一边快速梳理领域现状及核心趋势,一边勾勒未来发展路径。这短短数小时,模拟了从科研发现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既考验战略眼光,又锤炼科学素养与创新魄力,最终交出的成果,满是青年一代对科技未来的深刻洞察。



导师分享:对科研未来充满信心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董群喜全程参与活动,他对青年博士生的表现印象深刻:“四天高密度的研讨与交流,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青年学子们的创新精神、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力。他们的热情与才华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对年轻一代的科研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此次经历也让他反思人才培养方向:“如何更好地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高校科研常困于‘理论脱节产业’,成果缺乏实践检验,更谈不上示范推广。”宁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昊教授更关注本次活动的“成果转化价值”:“青年博士们主动研究国家战略与相关领域产业需求,联合制定产教互动、产教融合机制,思考探索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入助力国家经济主战场与社会发展中,真正践行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子心声:跳出“舒适区”探寻科研新思路

前沿场景的零距离、跨界协作的思维碰撞,让每位参与的青年博士生都完成了一次自我突破。

“这次活动让我跳出原有的技术‘舒适区’,看到了一个更为宏阔的交叉图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谷元杰深耕光控脑机接口研究,此次跨界交流让他有了新的灵感:“活动启发我构想一种‘光遗传学调控+体外定制化诱导神经细胞网络’的混合式脑机接口,这正是‘青托工程’所倡导的跨界交叉、协同创新的精髓所在。”

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冯欢则收获了认知层面的升华:“我一下子意识到,做信号解码、特征提取时,如果只在实验室指标里‘兜圈子’,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只有尽早对接康复、神经调控等真实场景,才能让脑机接口的价值真正能落地。”

跨专业碰撞的不仅是技术思路,更让大家对“科研的意义”有了更接地气的思考。

我的研究是跨介质声学调控,偏向于纯理论方面,缺少具体的应用场景。非常希望我的研究能有进一步的导向,并非单纯地进行公式的推导。就像指导老师董老师所提到的那样,科研工作不只是要顶天,还要立地。将研究向下推进,理论结合实践,产学研三位一体,才能让工作的结果不再停留在纸面。

——田雨泽 天津大学

我们小组聚焦的议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活动中,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多次头脑风暴、分组研讨,我逐步拓宽了认知边界:大模型安全不仅局限于输出内容的“最后一公里”过滤,更贯穿于其全生命周期。我深刻意识到,有效的安全治理必须融合技术加固、伦理约束与法律规制,是一个需要跨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

——张利军 山西大学

作为从事医工交叉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跨学科交流的力量。青托π次元行动不仅是一场学习,更是一种提醒。它让我认识到,青年科研人员要保持探索的热情,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合作。未来我希望能在医工结合的道路上,既保持工程的理性,也不失医学的人文温度,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命与健康。

——范天琦 北京理工大学

衷心感谢青托组委会搭建这样一个高质量、多学科交叉的协作平台,非常期待未来能继续依托青托平台,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交流进展、共同探讨。我们有信心,让这颗在青托活动中萌芽的种子,最终结出惠及民生的硕果。

——毕昕宇 中山大学

“青托π次元”系列活动后续还将围绕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十五五”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方向展开深度交流,打造更多沉浸式交流场景,推动青年人才在学术展示、自由思辨与实战推演中凝练科学创意,破解“成长烦恼”,构建从思想启蒙到实践落地的全链条成长通道。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主办、中国科技会堂承办。中国科技会堂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也将持续开展“领先行动”思辨会系列活动,通过多元方式托举培育青年人才,助力他们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脱颖而出。

2025年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正在报名中



供  稿:中国科技会堂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57文章数 4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