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这天,刘道玉校长走了。
作为一个在刘校长诸多教育改革中受益的武大中文系第一届插班生,我心中的失落与哀痛是可想而知的。
这两天,新媒体上关于刘校长的文章与视屏爆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刘校长在上个世纪武汉大学教育体制改革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对当下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所显示的前瞻性,还有很多受益于刘校长的武大学子深情的怀念文章。这些文字与音符如同无数支画笔,将刘校长的形象一笔笔勾勒出来,一个伟大教育家的光辉形象,在珞珈山间无形地屹立起来。读着这些文字,聆听那些扣人心弦的音乐,不由唤起了我对老校长的回忆。这其间,既有欣慰,也有遗憾。
当学生时,与刘校长见过几次面,但那都是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如刚进校时,学校在那座拱型行政楼召开的第一次插班生会议,刘校长谈了为什么要实行插班生制度,以及他三次进京促成此事的努力。第二次是1986年的学潮,刘校长在平时看电影的操场舞台上,与学生代表对话——他以校长和过来人的身份,劝阻学生们不要上街游行。毕业时,全校90多名插班生集体合影,刘校长坐在我们的中间。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普通学生,那时我们离校长很远,没有重要的事情,不便去打扰他。我们离开珞珈山,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听到他被免去校长职务又回到化学系教书的消息,作为学生,痛莫能助,只能发出几声叹息。
但在我离校17年后的一天上午,刘校长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径直来到我在长江出版集团的办公室。那时,我已经担任了集团的总编辑,但还兼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
刘校长希望我能给他出一本书,那就是人们后来反复提到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
离校17年来,我不知多少次再回到珞珈山,与这里的老师合作出版他们的专著和教材,也一次次地来这里为出版专业的学生们谈编辑经验,同时,我还将儿子又送回了母校读书。但见到当年的老校长,离校之后,我还是第一次。
我十分激动,甚至有一点受宠若惊。
我安排同是武汉大学毕业的两位研究生姚梅和高毫林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这是刘道玉校长的第一本自传。他在跋中介绍,这是他献给自己70岁生日的一份礼物。在这其间,他患了慢性前列腺炎和脑梗阻,右手写字颤抖,只有用力写字迹才能辨清,每小时大约只能写500字。在夫人高伟和儿子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此书。书中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是写他的人生经历,包括童年生活,在苏联留学的过程、文革中的遭遇,教育部的工作经历,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如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等。第七章到第九章,是写他从校长位置下来后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他又重新担任化学系教授后开展的工作,与海内外重要大学及知名教育家、学者交流的过程。第十章是写他退休后的教育实践,包括他挂名的武汉新世纪外语学校的教学活动。
刘校长的书在两位武大学子的精心编辑下,于2005年的9月顺利出版。各地的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本书出版的新闻。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刘道玉校长沉寂十六年后写出的第一本表达自己心声的书,编辑联系本省的《楚天都市报》连载。但让我没有想到的了,连载二十多天后,省里突然通知报纸不准再连载。据说是书中第七章第七节“‘官贵民贱’的真相”写了他在进京坐火车的路上,有警察无理要求他和另一位老教授腾出卧铺车厢位置给某位省长随从的事。此事是香港的《民报》捅出来的,后来中央要求调查处理。估计省里报纸连载中提到这件事,虽然书中没有点这位省长的名,但这位已经退休的领导看到后还是觉得有损光辉形象,便向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于是,这本书不仅不能连载了,在本省出版社也再不能重版了。
后来,刘校长又相继出版了多部著作,但《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是他最早出版的第一本个人自传。
![]()
作为刘校长教育改革受益者的我,能为沉寂多年的老校长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无论于公于私,都感到十分欣慰。当然 ,连载被中止,对于出版社和刘校长,欣慰中不免也有几分遗憾。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2021年1月在北京言实出版社出版的“珞珈之子文库”一书的事。
此套书系是我的同班同学野莽策划的,请刘道玉校长主编,编委有我的老师易中天、邓晓芒、於可训,武大学子、企业家陈东升,还有我们插班生同窗许金龙、杨向群,当时的言实出版社社长王昕朋等。这套书系原来的计划比较庞大,分为五辑,即“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经济·企业“”科学·技术”等。刘道玉校长在“总序”中称“编撰珞珈之子文库”,目的在于以文字的形式反映这些杰出学友的成就。后来,这个书系因故只出了一辑,其中收录了易中天、邓晓芒、於可训、陈美兰老师等人的著作,也收录了我的《出版的艺术》一书。本来,第一辑里计划有刘校长的一本书,可是,刘校长的一本谈教育改革的著作,却因内容有些“不合时宜”出版社三审时却没能通过。
于是,学生们的书得以出版了,主编、校长的书却胎死腹中。所以,想到此,学生感到惭愧和遗憾。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学生的遗憾,是出版社同仁的遗憾,而是一个时代的惭愧加遗憾!也许,刘校长在遗憾中有欣慰,他的学生们的 书能出就行了。何况,他理解出版社也有自己的难处。
现在,刘道玉校长永远地离开我们,正如无数媒体所强调的,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将是一代代武大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最为丰赡的财富。天长地久有时尽,刘道玉校长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明天,我们将去武昌殡仪馆送别刘道玉校长。山高水长,江水泱泱,为表达我对校长的感激之情,在这里用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怀念之思:
杏坛革新启鸿蒙,插班恩光照湖东。
拓路敢开风气先,育才长沐德音隆。
黉门树蕙春潮涌,楚水怀人秋露浓。
千古高风留武大,珞珈不语忆恩公。
作者简介
![]()
周百义,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现任《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主持策划过《二月河文集》《历史小说大系》《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新时期报告文学大系》等。责任编辑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本人结集出版的著作有:小说集《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黑月亮》,历史小说《她从魔窟来》(与人合作),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中国反黑行动》(与人合作),古籍整理《武经七书译注》《白话劝忍百箴》《预知.预兆.预见》,出版研究专著《出版的文化守望》《书旅留痕》《书业行知录》等。有《周百义文存》3卷。最新出版的有《长江十年》《劝忍百箴》(修订版)《我的出版实践与观察》《岁月绵长》《出版的艺术》等书。
责任编辑:李萌
出版六家—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