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9日,马斯克在X平台上的一句话炸翻科技圈:
星舰让太空太阳能AI卫星部署成为可能,这是唯一能每年实现1太瓦算力的路。
美国数据中心能耗2027年前要翻倍,大厂想接电都得排队,地面实在挤不下,科技巨头们干脆把主意打到了太空。
其实这事儿早不是科幻。
11月2日,美国StarCloud公司刚把一颗60公斤的“小冰箱”送上天,里面塞着英伟达H100芯片和谷歌大模型,算力比以往太空设备高100倍,号称是全球首个太空计算试验星。
他们更狂的计划是建5吉瓦的轨道数据中心,太阳能板铺开有4公里长,宣称不用水冷、不用备用电源,全靠太阳供电。
欢呼背后全是硬骨头。
![]()
太空没空气,H100芯片运行的热量咋散?
StarCloud说靠卫星外壳高导热材料和红外辐射散热,可网友觉得,数据中心规模扩大后,散热面积根本不够。
激光传输号称每秒传10太比特,可云层、迷雾一挡就歇菜,有专家直言实时交互的延迟问题没解决,这些难题至今没让人完全信服。
有支持马斯克的网友认为,地面数据中心30%-40%电都用来冷却,太空-270℃的环境天生能散热,太阳能效率是地面8倍,这才是碳中和的终极方案。
有人晒出中国星座的发射视频:
人家都已经在轨处理数据了,不是PPT骗局,未来咱们刷视频、跑AI都不用抢地面算力了。
看来是可行的。
还有人算经济账:
StarCloud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90%,发射成本摊薄后,电费能比地面便宜一半,普通人也能受益。
质疑的声音也很多,没空气怎么散热?
卫星那点外壳面积,够一个数据中心的热量辐射吗?
南航教授都说4公里太阳能板是空想,现在最大的国际空间站太阳能板才842平方米。
媒体说,按照专家的论调,激光穿大气层会受天气影响,延迟暴涨,自动驾驶、远程医疗这些需要实时响应的场景根本用不了。
更有人吐槽,发射一次就花几千万美元,建个数据中心要发射数千次,成本最后还不是摊到我们头上?
地面电网不够就升级啊,往太空跑就是避重就轻。
![]()
其实太空数据中心的争议,像极了当年马斯克宣布造星链时的场景。
那时候也没人相信几千颗卫星能组网,可现在俄乌战场都用上了,当年中国宣布建空间站,也有人说浪费钱,可如今航天员都能在轨长期驻留了。
科技进步从来都是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但这次的争议,本质是普通人对技术优先还是民生优先的拷问。
地面上,多少中小企业因为算力不够、电费太贵举步维艰?
多少家庭夏天还会因为电网负荷大限电?
科技巨头们忙着把数据中心搬上天,却没先解决地面算力分配不均、电费高昂的问题,这难免让人心生疑问。
是太空的噱头更吸引资本,还是普通人的真实需求不够重要?
就像网友说的:
当年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解决的是普通人的通信需求,现在太空数据中心,要是最后只服务于大厂的AI训练,跟我们有啥关系?
太空很美,但普通人的生活在地面。
马斯克的狂言、中国企业的突破,都值得骄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