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张电话卡要开三份证明,比找工作还难。”近期,江西多地出现办卡门槛加码现象,引发网友热议。营业厅工作人员称,此举是为抬高办卡门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这种简单化操作,暴露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短板。
电话卡早已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现代社会的“数字通行证”。求职招聘、政务办理、金融服务等日常生活场景,无一离得开通信服务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要求“坚持精准防治,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群众生活便利”,而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更强调“惩戒对象在收到公安机关惩戒通知10个工作日内可申请保留一张名下非涉案电话卡”。多地要求的工作证明、无犯罪证明、银行流水等附加条件,既无法律依据,更违背“过惩相当”原则,实质是将企业反诈责任转嫁给普通用户的“甩锅式治理”。
“一刀切”式反诈看似高效,实则与治理目标背道而驰。江西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全省1至9月涉案电话卡同比下降50.9%,但近期出现反弹,恰恰说明简单设卡无法根治诈骗顽疾。反观菏泽联通,通过融合AI与机器学习的反诈大数据平台,成功拦截涉诈号码上万个,诈骗信息同比下降超45%;潮州移动依托“猫头鹰”反诈平台,实现涉案号码量下降54%的成效,还协助查获41套新型诈骗设备。技术手段的精准性与威慑力,远非“人为设卡”可比。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实现从“堵”到“疏”的治理升级。监管层面亟需出台全国统一的办卡标准,如江西通管局建立“AI合规性审查”等技术监管手段,对一证多卡、异常办卡等场景精准画像,杜绝地方自行加码。运营商更应摒弃“躺平思维”,聊城移动的“科技阻截+精准宣防+联动反制”体系提供了范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全天候监测识别体系,对涉诈电话、短信、钓鱼网站及恶意APP进行高效识别与实时拦截,并同步向潜在受害用户发出预警提醒,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精准反诈宣传,实现反诈与便民的双赢。
反诈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民众权益,而非制造新的民生负担。通管局要求企业“畅通便捷复开机方式”,联合惩戒办法明确“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这些政策导向都在传递清晰信号:治理现代化从不排斥人文温度。应将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相结合,让精准防控取代“一刀切”,真正筑牢反诈防线,让便民服务回归初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