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德国南部,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冷却塔,这个陪伴德国工业走过两个世纪的象征,如今也倒塌了。
而更现实的问题是,仅今年上半年,德国破产企业数量创下十年来新高,14万个岗位面临消失,经济压力正一层层往下压。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的“高科技议程”启动会上发了一句狠话,“我们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掌技术未来”。
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德国在现实面前的焦虑和挣扎。
![]()
长期积压下的破产潮爆发
过去几年,德国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但真正的拐点,是2022年俄乌冲突,给本就面临结构性问题的德国经济,补上了最后一击。
到了2025年,破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就连服务业、零售业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也开始倒下。
首当其冲的是城市里的小企业,咖啡馆、旅行社等过去靠稳定消费和社区关系维系,如今在高租金、高电价、高税负的挤压下纷纷关门。
![]()
与此同时,制造业也在承受压力,德国的制造业曾是国家的骄傲,但如今面对全球化竞争、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技术更新滞后的多重挑战,也开始“掉队”。
当冷却塔宣布拆分的时候,许多人才意识到,德国工业不是短暂的困难,而是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动荡。
更让人焦虑的是,一边是企业破产潮,一边是资本和技术的持续外流,不少德国企业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接受外资收购。
![]()
这些年多家传统制造业公司被中国企业收购,理由很简单,效率高、流程快、还能保住品牌。但对德国本土来说,这些交易意味着失去控制权,但对濒临倒闭的企业来说,这是最后的机会。
资本流出同时也意味着新投资减少,本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资金,如今宁愿流向更活跃的市场。
德国的年轻创业者大多选择去美国或者亚洲开公司,而不是留在本土。
![]()
这种趋势,让德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位置越来越尴尬,既失去了传统优势,又接不上新兴赛道。
能源政策的理想主义后坐力
德国在能源转型上的立场一直很坚定,但现实没有给它留多少余地。
自2011年福岛事件后,德国决定全面退出核电,并逐步压缩煤电份额,核电站接连被关闭,煤电也只剩下少数几座老旧电厂维持电网稳定。
![]()
从环保角度看,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动,但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做法带来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首先是电价飙升,德国的工业电价几乎是亚洲制造大国的两倍,这让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特别是那些能源依赖度高的行业,比如金属加工、化工和机械制造几乎被逼到了边缘,即便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也因为电价问题而陷入被动。
![]()
更讽刺的是,德国一边拆掉了造价昂贵、技术先进的清洁煤电厂,另一边却不得不重启一些老旧火电站来填补电力缺口。
环保目标没实现,碳排放反而上升,这种“左手建、右手拆”的做法,让企业和民众都感到不解。
此外,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迅速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转而从美国和中东进口液化天然气,但依旧对外部能源过度依赖。
![]()
这种替代方式虽然在政治上更安全,但代价是更高的运输和采购成本,结果就是不仅企业用不起电,普通德国家庭的电费账单也越拉越长。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德国国内对工业发展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在环保主义和反工业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于大型项目的接受度越来越低。
以特斯拉在柏林郊区的新工厂为例,尽管被视为绿色出行的代表,但因为一系列环保诉讼,项目推进一拖再拖。
![]()
从蜥蜴保护到地下水资源争议,几乎每一步都要面对法律挑战,这种氛围让人担心,德国还愿不愿意为工业发展“开绿灯”?
默茨的翻盘计划与骨感现实
面对产业外移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德国政府决定反击,默茨提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这是一次带有政治决心的重建尝试。
![]()
新成立的“数字化与国家现代化部”被赋予整合资源、推动转型的重任,政府也承诺将在AI、芯片、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
但问题是德国的科技系统并不缺工程师,也不缺研究成果,缺的是转化效率和产业落地能力,但创新速度慢、审批流程长、风投保守,这些都让德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处于被动。
默茨希望借助欧盟的力量推动一体化改革,减少监管壁垒,加快资金流动,但欧盟内部协调本就困难重重,加之各国利益不一,进展始终有限。
![]()
按照德意志银行的评估,默茨提出的改革建议中,真正落地的比例远低于预期,政策想法很多,但执行力不足。
而德国的科研投入虽然不低,但和中美的体量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美国在AI和芯片领域投入巨大,中国则通过完整的产业链和国家级规划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德国提出要自主掌控关键技术,但现实是很多核心元件仍依赖进口,尤其在半导体和高性能计算领域。
![]()
即便如此,德国并没有放弃努力,德国启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JUPITER,试图在AI模型训练和工业仿真领域弯道超车。
同时,政府还联合企业成立了“工业AI联盟”,希望推动传统制造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这些动作显示出德国并非无所作为,但在全球技术格局已经明显倾斜的当下,想要追赶并不容易。
![]()
而中国在推动绿色能源的同时,没有放弃工业基础,还确保了电价稳定和产业链完整性,这种平衡使得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快速崛起。
对比之下,德国的路径显得过于单一,缺乏对工业与环保、创新与成本之间的综合考虑。
结语
这次冷却塔被拆除,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它也提醒德国,不能再指望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
默茨提出的“高科技议程”,是一场勇敢的尝试,但面对现实的复杂局势,它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
德国能否在全球技术格局中重新争得一席,这不只取决于技术投入,更取决于政策选择、社会认知和执行力度,德国的这场困局,也许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即将面对的缩影。
参考资料
欧洲太焦虑,德国总理默茨:决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观察者网 2025-10-30
德企陷入十年来最大破产潮 参考消息 2025-07-01
冷却塔被拆,德国核能时代落幕 光明网 2025-10-2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