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往期优秀营销数字化案例
来源:销售与市场 ID:cnmarket 作者:刘春雄
···编者按···
当品牌与渠道双驱动全面失效,营销到底该靠什么发力?刘春雄教授在文章中提出了 IP驱动(UGC裂变)与场景驱动(bC一体化),为新营销指明了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与碎片化渠道的当下,品牌商想实现“C端认知裂变”与“bC场景交互”,早已不是单纯靠创意或人海战术就能完成。所有新驱动的落地,都离不开营销数字化的支撑。IP驱动需要追踪UGC的传播路径、沉淀用户数据,才能让裂变可复制、可放大;场景驱动需要打通b端终端数据与C端消费数据,才能让交互有依据、转化有闭环。
传统深度分销的人海战术已难以为继,品牌商需要的是数字化触角,通过一物一码,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连接bC两端的媒介,实现产品即入口、扫码即交互。它让UGC裂变可追踪、场景交互可量化、bC关系可沉淀,最终帮助品牌商把“认知”转化为“用户资产”,把“场景”转化为“持续交易”。
···正文···
中国营销正进入一个营销驱动力缺失的时期,就像失去动力的车,怎么也开不动。
目前的营销状态,就像一个人浑身不舒服,却不知道病在何处,只有保守治疗。
表象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比如缩量时代,比如消费下行等。真正的问题隐性却无处不在。
中国营销正进入一个营销驱动力缺失的时期,就像失去动力的车,怎么也开不动。
![]()
营销驱动力失效
理解营销实践有两个关键词:4P和营销驱动力。
4P是万能营销分析架构,只要按照4P的架构展开,大致能把营销讲清楚。
营销驱动力这个概念,大家平时很少说,但其实都在做。企业营销部门有两个组织:一是品牌部(市场部),负责品牌驱动;二是销售部,负责渠道驱动。
营销驱动力是4P分析的落地实践。在中国和发达国家表现有所不同。
![]()
欧美日是典型的1P营销,品牌单轮驱动。1P指的是产品和品牌(Product)。因为渠道是第三方平台,渠道高速公路,品牌方不参与。跨国公司在欧美日是后台运作,品牌单轮驱动。
中国是典型的品牌和渠道双轮驱动。相比欧美日的渠道高速公司,中国渠道的碎片化如同乡间小路,必须有大量2b业务员把碎片化的渠道组织起来。美国没有2b业务员,只有2C的推销员。
欧美日也面临品牌驱动失效的问题。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都失效了,相比缩量和消费下行等问题,营销驱动力失效更严重,影响也更大。
![]()
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
4P分析架构,品牌和渠道双驱动,都是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工业社会的营销体系。它有三个支点,就是HBG表达的三句话: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
![]()
大生产,这是工业化的成果,工业化大生产。
大传播,这是伴随工业化出现的大众媒体介入营销的成果。现代营销始于1920年无线电在美国的商业应用,开启营销的广告时代。现代品牌理论都是建立在大众媒体广受欢迎基础上的。
大分销,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带来城市化,人口集中,现代渠道出现,原来碎片化的渠道成为渠道高速公路。中国的新供应链渠道即是如此,电商渠道也是如此。
品牌驱动失效,源于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繁荣,替代了原来的大众媒体,如广告、电视、报纸等,而互联网传播的逻辑完全不同于大众媒体。
渠道驱动失效,源于大众产品下滑,靠深度分销带动大众产品铺货率提高,提升销量的模式失效。未来电商渠道、新供应链渠道、即时零售渠道,都会分流目前的经销商销量。在一线品牌仍然专注于大单品的情形下,深度分销异化为压货、促销等措施,因此价盘混乱,渠道面临崩盘。目前还在增长的分众产品,更无法利用大众媒体传播品牌。
把目前的问题归因于缩量时代是甩锅思维,只有找到时代变化脉络,发现背后的逻辑,彻底改变营销思维,才能解决时代变化的问题。
![]()
营销何以驱动?
品牌驱动,着眼于C端。广告的受众虽然也有B端,但一定以C端为主。广告模式是“大喇叭,使劲喊”。站得高,声音大。典型的钱海模式,持续大投入。可口可乐这么大的品牌,仍然在品牌上持续投入,提醒消费者不要忘了。
品牌驱动是拉销模式。C端用户有购买欲望,就会拉动b端零售,进而拉动B端经销商,形成渠道拉力。
品牌驱动的逻辑,其实是C端认知链路。有两个关键词:第一,面向C端;第二,解决认知问题。产品认知,品牌认知,都是认知问题。品牌是综合认知的结果。
在工业社会之前,认知靠口碑解决。也许从词源讲早就有,但从普及讲,很现代,是现代词汇,是与大众媒体广告绑定的词汇。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大众媒体失势,因此,以广告为主要方法的品牌驱动失效了。中国自2010年后,就鲜有靠大众媒体广告崛起的新品牌。老品牌靠广告“保温”还是有效果的。
以深度分销为标志的渠道驱动,核心是厂商的营销力量触达b端,接近C端。深度分销在碎片化的渠道下,覆盖全国600多万家零售终端,甚至包括800多万家餐饮终端。终端覆盖率越高,在增量时代的销量增长就越快。所以,深度分销早期是扩大覆盖率,后期是渠道挤压力,把友商挤出去,销量就增长了。但是,现在剩下的都是巨头,巨头之间在渠道的内卷,没有胜利者。
中国幅员之广,渠道之碎片化,覆盖全国终端需要6级内外管理层级,这是对品牌商渠道管理力的极大考验。深度分销是人海战术,一线品牌渠道的强大,就是靠管理力实现对人海战术的管理。所以,渠道驱动就是触达b端的能力。
渠道驱动从早期的批发商,触达B端批发商。然后下沉触达B端经销商,最后通过深度分销触达b端零售商。在渠道领域已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没有空间了。
![]()
综合讲,品牌驱动是驱动C端,渠道驱动是驱动b端。然后在bC两端结合,C端解决用户买的问题,b端解决门店卖的问题。营销问题就是中国式的买卖问题。
![]()
重建营销驱动力:IP驱动与场景驱动
前面讲营销驱动力的逻辑问题。就是C端认知和b端便利购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是IP驱动和场景驱动。
![]()
第一,IP驱动
C端用户的认知,只有通过媒体解决。过去是大众媒体广告,现在是互联网。
互联网与大众媒体的区别是:大众媒体是可控的,资金投入是关键。一句Slogan天天播,用户讨厌也得听;而互联网自媒体是不可控的,花钱也不一定有人播,更不一定有人听。
大众媒体是播的逻辑,互联网是传的逻辑。传的逻辑,就是用户裂变。用户裂变产生的不叫品牌,叫IP。所以,品牌驱动会被 IP驱动替代。
无论是品牌,还是IP,都需要海量的传播量。品牌是钱海战术,IP则是UGC战术。
UGC的裂变,目前没有公认的逻辑和理论,但肯定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创作的PGC,PGC仍然是失效的品牌逻辑。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是,场景是UGC的触发器。
品牌部裁撤了,市场部正在裁撤,不少企业建立了场景部。因为场景是UGC的触发器。
第二,场景驱动
深度分销已经触达b端,向前一步就是C端?
这么理解是有问题的。因为C端只有在销售场景和消费场景才是用户。所以,深度分销向前一步,不是C端,而是bC一体化。我从2019年一直在推动bC一体化,初期很多人不懂,直到最近大爆发。
bC在哪一体?在场景中。场景中有b端,有C端。
最重要的是,场景有交互和体验,交互形成价值,交互形成共识,交互带来传播。认知形成认知,交互形成交易。
为什么交互有这么大的作用?因为bC都在场景中,bC是有强关系的,有信任的。交互和体验形成的认知,C端是有参与的;交互形成的交易,对b端是有触动的。
场景交互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交互触发C端用户的UGC。在UGC的点击和裂变中,场景占第一位。
并非所有场景都有这么大的营销价值,有些占1%的高势能场景,厂商可介入,可交互和体验,如果有大场面,或者有场景高感知,或者有高势能KOL和KOC,那么,场景的认知和传播就会溢出,影响更多的场景,最终溢出到渠道。所以,我称场景驱动是单轮,双驱动。既驱动C端,也驱动b端。同时,基于场景的UGC,也形成IP驱动。
![]()
驱动力组织化
过去,品牌驱动是通过品牌部或市场部实现的,渠道驱动是通过销售部实现的。靠组织职能建立营销驱动力。
我们能靠品牌部和销售部建立IP驱动和场景驱动吗?如果可以,一定是转换了组织职能,换汤又换药。
组织职能要做到名实相符,就要换名称,变职能。
在名仁苏打水的场景营销实践中,我们用场景部替代原来的市场部,转换名称和职能。用铁三角的销售组织替代原来的深分组织,起到奇效。铁三角销售组织包括2b的城市经理,bC一体化的场景专员,2C的传播官。(作者:刘春雄,郑州大学教授、新营销倡导者、场景营销研究院副院长)
点击下方关键字,查看原创热文
行业案例:| | | | | | |
业务场景:| | | | | | | | | | |
系统应用:| | | | | |
数智科普:| | | |
![]()
米多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提供顶层设计(营销数字化蓝图/架构/体系等)、系统规划(一物一码/智能营销/渠道管理)及运营落地(扫码发红包/一元换购/五码合一等)提供服务,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