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7度的严冬,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群山覆玉、河湖凝晶、林海披银,雾凇晶莹,不冻河蒸汽氤氲,驼峰岭天池静卧。然而比这绝美风光更炽热的,是这里因冰雪而沸腾的发展激情。这个曾经以林业为主的边陲小城,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在冰天雪地中奋力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从“猫冬”到“忙冬”,冰雪经济激活一池春水。以往漫长的冬季人们大多“猫冬”在家,而如今借力日益火爆的冰雪旅游,传统的宁静已被打破。在阿尔山,家庭旅馆、特色民宿一床难求,“以前冬天没啥收入,现在从元旦前到农历二月,房间基本是满的。咱这自己晒的干菜、腌的酸菜,游客们都可爱吃了!”林海街道的子墨民宿老板乌兰女士一边忙着接待风尘仆仆的游客,一边高兴地算着收入账。像她一样,许多居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曾经的“冬闲”变成了“冬忙”,冰雪产业链的延伸,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森林牧场景区内,东北火炕烧得正热,铁锅炖大鹅蒸汽升腾,游客们体验坐爬犁、拉雪橇后,进屋就能体验到大内蒙的“热情”。“这里太好玩了!这么大的雪我还是第一次见!”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说到。
![]()
技能提升与品牌塑造,赋能乡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客流量,阿尔山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打造“暖暖的阿尔山”旅游服务品牌,制定五棵松服务体系,举办阿尔山市文旅从业者培训班、急救知识专题培训班、旅游餐饮提升培训班,不断在为阿尔山的旅游从业者赋能。同时,阿尔山注重挖掘和打造本土品牌。“阿尔山好物”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黑木耳、卜留克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门店走向全国。白狼镇谋划林下产品园区建设项目,新建食用菌大棚60座,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带动镇内及周边地区60余户增收,联农带农效益达到6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西口村的“慢种慢养慢生活”生态农业理念,吸引了追求健康生活的游客和消费者。这些品牌的背后,是阿尔山对绿色、有机、无污染生态优势的自信,也是将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成功探索。
![]()
基础设施升级,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近年来,随着冰雪旅游的蓬勃发展,阿尔山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动口岸从季节性开关转向全年开放,发展格局实现历史性跨越。“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伊尔施边境派出所护边员王玉发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在山上只能用煤油灯、蜡烛照明,巡边靠的是步行或骑马。如今一切都不同了——水电通了,网络有了,巡边也能开车、骑摩托了。”同时,阿尔山还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硬化路面直通家门口。这些“硬件”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更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让这里不仅“留得住人”,更能“吸引来人”。
![]()
文化注入与生态守护,描绘可持续发展底色。在发展中,阿尔山始终坚守着生态与文化的根基。冰雪那达慕、杜鹃赏游季等活动的举办,让游客在欣赏北国风光的同时,能深度体验蒙古族的热情与豪迈。冰雪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知,阿尔山最大的财富就是这片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阿尔山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许静表示,“在发展旅游时,我们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倡导无痕旅游。我们要的振兴,是可持续的振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振兴。”夜幕降临,阿尔山西南角的雪村景区里霓虹闪烁,游客们在温暖的木屋里欢声笑语,谈论着白天在雪道上驰骋的畅快和对地道林区美食的期待。
冰,还是那片冰;雪,还是那片雪,但阿尔山发展的路径宽了。这个冰雪季,阿尔山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这片热雪沸腾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铺陈得更加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杜欣)
来源:阿尔山市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