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进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往常熙熙攘攘的闪存柜台前突然冷清了许多。几个经销商蹲在角落低声交谈:“创见又暂停报价了,听说闪迪这次直接涨了50%。”其中一人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摇头叹气:“这价谁敢接?卖一块亏两块。”这场始于11月的NAND闪存涨价海啸,正在以远超预期的力度重塑全球存储产业链。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涨价风暴的连锁反应:从晶圆厂到终端市场
闪迪11月合约价50%的跳涨,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创见、宜鼎国际等模组厂的反应堪称行业风向标——11月7日起集体暂停报价交货,这种“捂盘惜售”的举动在存储行业极为罕见。创见董事长束崇万的表态更显严峻:“DRAM内存缺货是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财报数据印证了这场风暴的威力:创见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334%,10月营收暴涨119.63%,毛利率冲上45%的历史高位。
![]()
image
但亮眼数字背后藏着隐忧。模组厂10月遭遇上游罕见断供,11月又面临价格重新议价,这种剧烈波动让库存策略彻底失效。某供应链人士透露:“现在仓库里每片NAND都成了烫手山芋,卖早了怕亏,留久了更怕跌。”与此同时,晶圆厂的扩产计划正在加速,韩国某设备商证实:“三季度起蚀刻机订单激增,都是为明年NAND产能扩张做准备。”
巨头的博弈:三星、铠侠与长江存储的角力
在这场存储行业的权力游戏中,头部玩家各怀心思。三星被曝出正在调整西安工厂的产能配比,将部分128层产线转产更先进的176层产品;铠侠则悄悄延长了四日市工厂的设备维护周期。这些动作被解读为巨头们通过技术升级变相控制出货量,以维持定价话语权。
![]()
image
中国长江存储的动向尤为值得关注。在美系厂商涨价背景下,其自研Xtacking3.0技术堆叠的232层NAND芯片突然获得更多终端厂商测试机会。有消息称,部分国产SSD品牌已开始小批量采购长江存储颗粒,这或许是中国存储芯片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窗口。而中小模组厂的处境愈发艰难,业内人士透露:“10月断供时就有厂商考虑并购,现在涨价反而加速了行业洗牌。”
价格传导周期:消费级SSD与企业级存储的分化
当涨价浪潮涌向终端市场,不同领域将遭遇截然不同的冲击。消费级SSD的涨价存在1-2个季度的滞后期,但中低端产品可能率先减产。某渠道商展示的采购单显示:“240GB SATA SSD的OEM报价已上涨15%,部分品牌开始砍单入门款。”相比之下,企业级存储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阿里云某采购负责人表示:“正在与供应商谈判三年期长协价,数据中心不可能因为闪存涨价就少存数据。”
![]()
image
这种分化在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创见三季度企业级存储产品线营收占比提升至62%,而消费级产品库存周转天数却增加了17天。束崇万在分析师会议上的判断一针见血:“本轮缺货的本质是结构性失衡——数据中心吞噬了太多高端产能,而手机厂商又在疯狂囤货。”
存储产业的十字路口:短期震荡与长期格局
站在技术迭代与地缘博弈的双重节点,这场涨价潮正在改写行业规则。QLC向PLC的过渡可能提前到来,有厂商开始测试5bit/cell的PLC闪存样品;中国供应链自主化进程被迫加速,长江存储的扩产计划据传已获得超百亿新增投资。但最深刻的警示莫过于供应链安全——当创见们被迫暂停报价时,全球电子产业突然意识到:原来90%的NAND产能集中在三家企业手中。
![]()
image
某基金半导体分析师用“冰火两重天”形容当前局面:“模组厂三季度赚得盆满钵满,但Q4财报可能集体暴雷。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锁定长单的晶圆厂,以及提前布局国产替代的厂商。”随着资本开支数据陆续披露,这场由闪迪涨价引发的行业地震,或许才刚刚开始释放它的全部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