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在全球弥漫整整十九个月。对英国而言这是一段暗无天日的艰难岁月,虽然有广袤的殖民地资源苦苦支撑,但却独自承受着纳粹德国与意大利的联合绞杀。
东方,苏联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处观望。西方,大洋彼岸的美国仍在孤立主义的迷梦中隔岸观火。北非沙漠,新锐的隆美尔将军率非洲军团登陆利比亚,如一把尖刀直插入英军侧翼,将英军逼退至托布鲁克要塞。中东乱局,伊拉克亲德政变威胁着盟军生命线。巴尔干半岛,德军入侵希腊与南斯拉夫,再次为墨索里尼收拾残局。伦敦上空,德国战机的轰鸣日夜不停,圣保罗大教堂的废墟仍在冒烟,英国民众在这个黯淡春天的窒息中渴望一丝胜利的曙光。因此在地中海战区,一场决定北非战局走向的海上对决开始悄然酝酿。
地中海作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地,自战争爆发后便成为盟军与轴心国争夺的核心。战前英、法两国凭借其强大的舰队掌控着这片海域。然而1940年中期法国投降后,局势便急转直下,英国在地中海只剩下埃及、巴勒斯坦,以及马耳他、直布罗陀等几个孤立据点。
![]()
这其中,马耳他岛如一枚楔入轴心国心脏的钉子,是切断意大利与北非之间补给线的咽喉。只要马耳他掌握在英国手中,意大利向利比亚运送物资的船队就始终处于威胁之下。反之,如果马耳他失守,整个地中海将对皇家海军关闭。正因如此轴心国对马耳他岛发动了持续而猛烈的空袭,并全力打击任何试图为该岛补给的英国船队,企图饿死这座堡垒。
而英国则利用该岛为基地,不断袭扰驶向利比亚的意大利船队。隆美尔在沙漠的胜利,完全依赖这条脆弱的海上生命线,士兵、燃料、弹药、车辆,一切皆需从意大利港口运来。
4月13日晚,一支编号为“第20护航队”的庞大德国商船队悄悄驶出那不勒斯港口,向利比亚的黎波里驶去。
四艘运输船(“阿达纳”号、“伊塞尔洛布”号、“埃伊纳”号、“阿尔塔”号)上装载着隆美尔急需的援军与物资,包括:1032名士兵、392辆车辆和1510吨其他物资。意大利货轮“萨包迪亚”号满载着1371吨军火。为船队护航的是“卢卡·塔里戈”号、“兰波”号和“巴莱诺”号三艘意大利驱逐舰。
![]()
意大利海军“塔里戈”号驱逐舰
不过船队出发的消息早已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破译,尽管意大利人使用了加密通讯,但英国密码专家们还是轻易解读了加密信息,准确掌握了船队的航线与目的地。
此时,刚刚在马塔潘角海战中获胜的英国第14驱逐舰支队正停靠在马耳他岛休整。接到袭击意大利船队的命令后,菲利普·麦克上尉立即率领“杰维斯”号、“贾纳斯”号、“努比亚”号、“莫霍克”号四艘驱逐舰起锚出发,向目标海域疾驰而去。
四艘驱逐舰的装备配置各有侧重,“杰维斯”号和“贾纳斯”号均为J级驱逐舰,排水量与武器装备相近,配备120毫米主炮、40毫米高射炮、鱼雷发射管和深水炸弹,其中“杰维斯”号作为旗舰还加装了雷达;“努比亚人”号和“莫霍克人”号属于更大的部落级驱逐舰(1891吨),除常规武器外,还配备了“砰砰”高射炮和285型炮瞄雷达。
相较于意大利舰队,英军在装备上占据明显优势:四艘驱逐舰共配备28门主炮,而意大利三艘驱逐舰仅有14门;更关键的是,英军三艘舰船装有雷达,能在夜间精准锁定目标,而意大利舰艇完全没有雷达装备,夜间作战只能依赖目视观察。这种差距在即将到来的夜战中,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
意大利海军“兰波”号轻型驱逐舰
4月13日夜间,轴心国护航队刚驶离那不勒斯不久便遭遇恶劣天气。船队被打散,航行进度比预定计划落后了四个小时。次日13点左右,英国皇家空军第69中队的一架“马里兰”轰炸机发现船队后一路尾随监视,同时边向马耳他岛发送位置信息。
这条消息被意大利海军总部截获,他们立即请求空军支援,但派出的SM-79鱼雷轰炸机因天气恶劣无功而返。无奈之下,船队只能改变航线,试图摆脱可能的追击。而指挥官彼得罗·德·克里斯托法罗对此一无所知,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船队已被英军牢牢锁定。
麦克率舰队以26节高速出击,如幽灵般机动至船队航线前方,然而预定的拦截点空空如也。麦克果断转向,紧贴突尼斯海岸搜索。
4月16日凌晨1点58分,在凯尔肯纳群岛与斯法克斯外海,月光映照下意大利船队的轮廓终于出现。
麦克指挥舰队悄无声息地绕至敌船后方,月光成为英国人的天然伪装,将意大利舰艇清晰勾勒,而英舰则隐于黑暗中,直到相距不足2000码时意大利人才惊觉危险已至。
![]()
“左舷鱼雷发射管准备!”麦克的命令划破夜空。2点20分英舰所有武器同时咆哮,突袭瞬间摧毁了意大利指挥系统:巴莱诺号舰桥被炸飞,舰长与军官阵亡,引擎再遭重创,很快沉没;兰波号两座主炮被毁,发射的鱼雷落空,虽搁浅幸免于沉没,但已失去战斗力。
最惨烈的爆炸来自“萨包迪亚”号弹药船,被“莫霍克”号驱逐舰击中后如同火山喷发,烈焰高达2000英尺,将海面照得亮如白昼。
意大利旗舰“塔里戈”号试图横身护卫商船,却遭“杰维斯”号与“贾纳斯”号集火射击。首轮炮击即重创克里斯托法罗舰长,他失去一条腿,却用腰带勒住伤口,在破碎的舰桥上坚持指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尽管处于绝对劣势,意军仍展开了顽强反击。“塔里戈”号在沉没前,年轻的军官埃托雷·比萨尼奥中尉指挥发射了三枚鱼雷,其中两枚命中“莫霍克”号。“莫霍克”号机舱被毁,瘫痪在海面上,迅速倾斜下沉。43名船员随舰葬身波涛,幸存者在救生筏上漂流。
“莫霍克”号的沉没激怒了英军,复仇的炮火将“塔里戈”号彻底撕碎,于3点20分沉没。四艘毫无抵抗能力的德国运输船随即被一一击沉。仅“阿尔塔”号在浅滩搁浅,直至涨潮后才慢慢沉没。
黎明将至,麦克深知德国空军将至。他救起己方幸存者,无暇顾及敌军俘虏,迅速脱离战场。塔里戈海战以压倒性英军胜利告终:轴心国损失三艘驱逐舰、五艘运输船,约700人丧生;英军仅损失一艘驱逐舰及43名船员。
![]()
这场胜利对英国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提振了民众士气,更直接切断了隆美尔的补给线。整整一支装载士兵、车辆、燃料和弹药的船队沉入海底,北非德军的攻势因此受挫。和风漫谈原创,欢迎关注。
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轴心国在地中海的“自由航行”时代终结。自1940年6月以来,意大利船队首次感受到来自马耳他的致命威胁。尽管德意空军仍持续轰炸该岛,但马耳他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盟军在地中海“不沉的航空母舰”。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意大利潜水员在“莫霍克”号残骸中找到了英军信号簿与亚历山大港的雷区地图,这些情报在后续作战中被意军利用,但已无法改变大局,英国海军重新确立了对地中海东部的控制权。
塔里戈海战是地中海战争的转折点,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二战地中海战场中一次典型的夜间拦截作战。它展示了情报、战术与技术在现代海战中的关键作用,也凸显了马耳他在整体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正如历史学家格伦·巴尼特所言:“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战术胜利,更是一次战略上的警示:地中海的制海权,从未真正离开过皇家海军的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