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七年未归,母亲却说她不孝。
刘溪握着手机,屏幕上是84笔转账记录,每笔3000元,七年来从未间断。
可母亲却逢人就哭诉:"我那个没良心的女儿,嫁出去就不认娘了,一分钱都不给......"
亲戚们的指责电话一个接一个,邻居们的冷眼让她彻夜难眠。
她终于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带着所有转账凭证,要问个清楚。
银行大厅里,母亲蜷缩在椅子上,满脸泪水:"溪溪,妈真的没收到啊!妈怎么会骗你?"那双苍老的眼睛里,写满了委屈和困惑。
刘溪的手在颤抖。七年了,二十多万,难道真的凭空消失了?
工作人员敲击着键盘,查询账户明细。大厅里鸦雀无声,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分外刺耳。
"小姐,查到了。"工作人员抬起头,表情复杂得让人心慌,"这些钱的去向......"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很低:"恐怕您得有心理准备......"
![]()
01
七年前的那个秋天,梧桐叶正黄。
刘溪站在村口那棵百年槐树下,两个行李箱静静地立在她脚边。
秋风萧瑟,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也吹得她心中五味杂陈。
母亲刘秀兰眼圈红肿,手里拿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不停地往刘溪的随身包里塞东西。
她的动作有些慌乱,仿佛想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给女儿带上。
"溪溪,这是妈腌的萝卜干,你从小就爱吃这个。"刘秀兰颤抖着手拿出一个小玻璃瓶。
"还有这个,妈亲手做的鞋垫,千层底的,穿着舒服。"
"妈,飞机有重量限制,我带不了这么多东西。"刘溪有些无奈,但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不耐烦。
"深圳那边什么都能买到,而且还便宜,你就别操心了。"
"那些买的哪有妈做的好?"刘秀兰固执地继续往包里塞东西。
"这个是你爱喝的蜂蜜,咱们自家养的蜜蜂采的,纯天然的。还有这个护身符,是妈特意去庙里求的,保佑你平平安安。"
刘溪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
从小到大,母亲就是这样,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
但现在她即将远嫁千里,这些东西在她眼中变成了负担。
"可是溪溪,深圳那么远,开车要十几个小时呢。"刘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
"妈听人说,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话都说不通。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妈真的不放心。"
"妈,你想多了。深圳是大城市,机会多,发展好。"刘溪转过身看着母亲,试图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一些。
"而且志强人很好,他在那边工作了好几年,有房子有车,我跟着他不会吃苦的。"
刘秀兰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溪溪,要不你再考虑考虑?村里的小刘人不错,他家开了个小超市,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他妈昨天还特意来家里,说他们家小刘一直喜欢你。"
听到这话,刘溪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这个话题她们已经争论了无数次,每次都不欢而散。
"妈,这事我们不是说过了吗?我跟志强都领证了,你还说这些干什么?"刘溪的语气变得有些冲。
"小刘算什么?开个小超市就算有出息了?志强在深圳的公司当管理,一个月工资一万多!这里能比吗?"
"可是小刘就在村里,近啊!"刘秀兰的声音越来越急。
"你嫁到深圳去,妈想见你一面都难。溪溪,你是妈唯一的女儿,你走了,妈一个人怎么办?"
刘溪看着母亲眼中的泪水,心中也有些动摇,但想到深圳的繁华,想到王志强描述的美好未来,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
"妈,你这想法太老套了。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想见面还不容易?"刘溪拍了拍母亲的肩膀。
"而且现在通讯也方便,我可以天天给你打电话,比在身边还亲呢。"
刘秀兰知道女儿主意已定,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布包。
"溪溪,这里面是妈这些年攒的钱,不多,就五千块。"刘秀兰把小布包塞到女儿手里。
"你到了深圳人生地不熟的,有个急事也好有钱用。"
刘溪接过布包,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
她知道这五千块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母亲在村里做些零工,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这五千块可能是她攒了好几年的。
"妈,我不要你的钱。"刘溪想把布包还给母亲,"我有工作,能养活自己。"
"拿着!"刘秀兰难得地强硬了一次,"妈就这一个女儿,不给你给谁?再说了,你到了那边,也要给妈争气,不能让人看不起咱们山里人。"
看着母亲坚决的表情,刘溪只好收下了钱。
她心里暗暗发誓,等在深圳稳定下来,一定要加倍还给母亲。
"妈,你放心,等我在深圳站稳了脚跟,每个月都给你寄钱。"刘溪握着母亲粗糙的手。
"我保证让你过上好日子,比现在好一百倍!"
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出租车司机在催促了。
刘溪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山村,看了一眼那个疼爱她的母亲。
"妈,我走了。"刘溪抱了抱母亲,感受到母亲身体的颤抖,"你要保重身体,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
刘秀兰紧紧抱着女儿,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溪溪,要是在外面受委屈了,就回来。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司机帮忙把行李放进后备箱,刘溪坐进了车里。
汽车缓缓启动,透过后车窗,她看到母亲站在槐树下,一直挥手,直到车子转过山路的弯道,再也看不见了。
那一刻,刘溪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但她很快擦干了眼泪,看向前方。
她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她告诉自己,母女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只要有钱,母亲就一定能过得好。
02
深圳的九月依然闷热潮湿,完全不同于家乡的秋高气爽。
刘溪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看到了接她的王志强。
王志强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看起来确实像个城里人。
但刘溪敏锐地注意到,他的衣服虽然整洁,但并不是什么名牌,鞋子也有些磨损的痕迹。
"溪溪,一路辛苦了。"王志强接过她的行李,"走,我带你去咱们的新家。"
坐在王志强那辆二手的本田车里,刘溪透过车窗看着深圳的街道。
高楼大厦确实很多,霓虹灯闪烁,一片繁华景象。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有些陌生和孤独。
"咱们的房子不大,但是地段很好,交通方便。"王志强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我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对周围环境都很熟悉。"
半个小时后,车子停在了一栋老旧的居民楼下。
刘溪抬头看了看,楼房大概有二十层,外墙有些发黄,明显有些年头了。
他们的家在十二楼,是一套三十平米的单间配套。
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
简单的家具,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小厨房,一个小卫生间。
"怎么样?还满意吧?"王志强有些紧张地问道。
"房子虽然小了点,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以后有钱了,我们就换大房子。"
刘溪环顾四周,心里有些失落。
这和王志强之前描述的"在深圳有房"差距太大了。
她原以为至少是两室一厅的正规住宅,没想到只是这样一个小单间。
但她没有表露出不满,而是勉强笑了笑:"挺好的,至少是我们自己的家。"
那天晚上,刘溪躺在陌生的床上,听着窗外车来车往的声音,久久不能入睡。
她想起了家乡的静谧夜晚,想起了母亲的唠叨,想起了那棵古老的槐树。
第二天,王志强就带着她去附近的电子厂面试。
厂子很大,流水线工人需求量也大,刘溪很顺利地被录用了。
开始上班的第一天,刘溪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辛苦。
她被分配到手机组装线上,每天要站立十个小时,重复同样的动作。
手指很快就磨出了泡,腰也酸得直不起来。
更让她难以适应的是语言障碍。
厂里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的方言。
班长是个广东本地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刘溪经常听不懂。
"新来的!快点!手脚麻利点!"班长经常这样催促,语气很不客气。
刘溪只能咬牙坚持,告诉自己这只是开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工作的第一个月,刘溪每天都精疲力尽。
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
王志强虽然不算不好,但也不算特别体贴,经常下班后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很少帮忙做家务。
有时候刘溪会想起家里的轻松日子,想起母亲做的饭菜,想起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
但她很快就把这些想法抛开,她相信只要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刘溪拿到手的钱是3200元。
扣掉房租、水电费、生活费,剩下的钱并不多。但她还是决定兑现自己对母亲的承诺。
那天晚上,她拿着手机,在银行APP上操作了很久,才成功地给母亲转了3000块钱。
看着转账成功的提示,她心里涌起一种满足感。
她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
转账成功后,她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
"妈,我是溪溪。我刚给你转了3000块钱,你收到了吗?"
![]()
电话那头传来刘秀兰有些慌乱的声音:"溪溪!你怎么想起给妈打电话了?妈想你想得不得了!"
"妈,我问你收到钱了没有?"刘溪有些急,"我刚转的,应该马上就到账了。"
"钱?什么钱?"刘秀兰的声音里带着困惑,"妈不会看这些,钱在哪里啊?"
刘溪这才意识到母亲不会使用手机银行,甚至可能不知道钱已经到了银行卡里。她耐心地解释:
"妈,钱转到你的银行卡里了。你还记得咱们办的那张卡吧?你拿着卡和身份证去银行,告诉工作人员你要取钱,他们会帮你的。"
"哦,原来是这样。"刘秀兰的声音里带着不安,"可是妈不懂这些,万一搞错了怎么办?"
"不会错的,妈。你就去银行说要取钱,他们都会帮你的。"刘溪安慰道。
"或者你让村里会用手机的人教教你,现在都用手机看余额的。"
"好,好的。"刘秀兰答应了,但声音里还是带着忐忑。
"溪溪,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吃得好不好?住得习惯吗?"
03
刘溪看了一眼狭小的房间,闻着厨房里飘来的油烟味,心里涌起一阵酸楚。但她不想让母亲担心,只是说:
"我过得挺好的,工作很顺利,志强对我也很好。妈,你不用担心我。"
"那就好,那就好。"刘秀兰的声音里带着欣慰,"溪溪,你什么时候回来看妈?妈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这个问题让刘溪有些为难。
她算了算,来回的路费至少要一千多,对现在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回家的事以后再说吧,妈。"刘溪尽量让自己的语气轻松。
"我刚来这边,还要适应工作。而且路费也不便宜,等我攒点钱再说。"
"那...那你要注意身体。"刘秀兰的声音里带着失望,但她没有多说什么。
挂了电话,刘溪心里空落落的。她告诉自己,等工作稳定了,等收入高一点了,一定要经常回家看妈妈。
但她没有想到,这个"等一等",竟然会是七年。
时间就像深圳的地铁一样,快速而匆忙地流逝着。
转眼间,刘溪在深圳已经工作了三年。
这三年里,她的生活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从最初的流水线工人,她凭着勤奋和努力,先是升为了小组长,然后是质检员,最后成了车间的班长。
收入也从最初的三千多涨到了六千多。
王志强的事业也有了起色。
他从普通管理升为了部门经理,工资涨到了八千多。
他们终于搬出了那个三十平米的小单间,租了一套六十平米的两室一厅。
虽然还是租房,但至少有了独立的卧室和客厅。
刘溪也买了一些像样的衣服,学会了化妆,看起来越来越像个城市女人。
她在工厂里小有名气,大家都说她能干,有前途。
但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刘溪回家的想法却越来越淡。
她总是觉得太忙,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路费。
每个月的15号,依然是她给母亲转账的日子。
随着收入的增加,她给母亲的钱也从最初的3000涨到了3000。
这个数字在她心中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多不少,刚好表达自己的孝心。
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就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自然。
她会在手机上设置提醒,到了15号就准时转账,然后继续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有时候王志强会问她:"溪溪,你怎么不给你妈打个电话?好像很久没听你和她聊天了。"
刘溪总是有各种理由:"打电话说什么呢?我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聊天?再说,我每个月都给她转钱,她肯定知道我过得很好。"
确实,刘溪很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
偶尔接到母亲的电话,也总是匆匆忙忙地应付几句就挂断。
她总觉得自己在深圳的生活节奏很快,没有时间陪母亲聊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
![]()
"妈,我在上班,有什么事快说。"这是刘溪接电话时最常说的开场白。
母亲每次都会小心翼翼地问:"溪溪,你在那边过得好吗?工作累不累?"
"挺好的,不累。"刘溪通常只是简单应付,"还有什么事吗?没事我就挂了,一会儿还要开会。"
"那...那你什么时候回来看妈?"刘秀兰每次都会问这个问题,声音里带着期待和忐忑。
"明年吧,明年春节一定回去。"刘溪总是这样回答,但说完自己都知道这只是个借口。
春节的时候,她确实想过回家,但王志强说他们公司春节期间有项目要赶,需要加班。
加班有三倍工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溪溪,我们今年就别回家了吧。"王志强劝她。
"加班费挺多的,而且春节期间车票机票都涨价,不划算。等过了这阵子,我们找个平时回去,花费少,还不用人挤人。"
刘溪觉得王志强说得有道理,就给母亲打了电话:"妈,我今年春节就不回去了,公司有工作安排。等过段时间不忙了,我就回去看你。"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刘秀兰才说:"那...那你要照顾好自己。妈给你包了饺子,冻在冰箱里,等你回来吃。"
挂了电话,刘溪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就被工作的忙碌淹没了。
04
第二年春节,她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家。
第三年,第四年...每一年她都有新的理由,每一年都承诺"明年一定回去"。
但这个"明年",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永远在前方,永远到不了。
老家的小山村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宁静和缓慢的节奏。
刘秀兰一个人住在那个空荡荡的房子里,日子过得清淡而孤独。
每天早晨,她会在院子里种种菜,喂喂鸡。
下午的时候,会和邻居们在村头的大槐树下聊天。
这棵树见证了她女儿的离别,现在也见证着她的等待。
村里的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话题无非就是儿女的工作、生活,还有那些似乎永远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刘大姐,你家溪溪在深圳过得怎么样啊?"邻居张婶总是喜欢打听别人家的事,"我听说深圳那边工资很高,她肯定挣了不少钱吧?"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刘秀兰总是显得有些为难。
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她对女儿的生活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我也不太清楚。"刘秀兰只能这样回答,"她很少打电话回来,说是工作忙。"
"那她给你寄钱了吗?"张婶追问道。
"现在的年轻人都孝顺,在外面挣了钱都会给家里寄的。我家那个在县城工作的外甥,每个月都给他妈寄一千块呢。"
听到这个问题,刘秀兰的眼圈就红了。
她摇摇头,声音有些哽咽:"我没收到什么钱。"
"哎呀,这孩子怎么这样?"有邻居听了就开始议论。
"嫁到外地就忘了娘,这不是白养了吗?"
"也许是她在外面也不容易吧。"也有人替刘溪说话,"大城市消费高,她可能也没什么余钱。"
"那也不能一点都不给啊!"张婶摇着头说,"我看这孩子从小就有些自私,现在果然是这样。"
这些议论传到刘秀兰耳朵里,就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上。
她想为女儿辩解,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慢慢地,村里的人都知道了刘溪不给母亲寄钱的事。
有人同情刘秀兰,有人批评刘溪,还有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孝顺。
这些议论像瘟疫一样在村子里传播,很快就传到了在外工作的亲戚那里。
刘溪的表姐、表弟们都听说了这件事,他们对刘溪的做法也很不理解。
还有人安慰刘秀兰:"孩子在外面不容易,也许她也没什么钱。"
但刘秀兰心里清楚,她想要的不是钱,而是女儿能回来看看她。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
刘溪的表姐王芳从老家来深圳探亲,见到刘溪后,聊起了家里的情况。
![]()
"溪溪,你妈最近身体不太好,经常一个人坐在门口发呆。"王芳有些担心地说。
"而且她逢人就说你没给她寄钱,村里人都在议论呢。"
刘溪听了这话,顿时就火了:"什么叫我没给她寄钱?我每个月都给她转3000,七年了从来没断过!"
"真的吗?"王芳有些惊讶,"那她为什么说没收到?"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刘溪越想越气,"我辛辛苦苦挣钱给她,她倒好,逢人就说我不孝顺!"
王芳看出刘溪的情绪不对,赶紧劝道:"也许是有什么误会,你打个电话问问?"
"我不打!"刘溪气得直发抖,"我要回去当面问清楚,看看她到底想干什么!"
第二天,刘溪就请了假,买了回老家的机票。她把这七年来所有的转账记录都打印了出来,装在一个文件夹里。
王志强有些不理解:"你这么冲动干什么?也许真的是有误会。"
"什么误会?"刘溪的声音很冷,"我给她转了二十多万,她说没收到。这不是误会,这是污蔑!"
05
飞机降落在省会城市,刘溪又坐了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到县城,然后打车回村。
一路上,她都在想象着和母亲对质的场面。
她要让母亲看看那些转账记录,要让母亲承认自己错了,要让村里人知道她刘溪不是不孝的女儿。
黄昏时分,刘溪站在了熟悉的院子门前。
院门还是七年前那个样子,只是更加破旧了。
她推门而入,看到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
刘秀兰听到脚步声回过头,看到女儿的瞬间,眼睛里闪过惊喜,但很快又变成了紧张。
"溪溪?你...你怎么回来了?"
刘溪没有拥抱母亲,而是从包里掏出文件夹,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妈,你给我解释解释,这是什么?"
![]()
厨房里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刘溪打开文件夹,一张张转账记录展示在母亲面前。
"你看看,这是我给你的转账记录!从2017年到现在,每个月3000,七年了!总共25万4千块!"
刘秀兰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日期,眼中满是困惑:"溪溪,我真的没见过这些钱啊。"
"你还要撒谎到什么时候?"刘溪的声音越来越高。
"村里人都知道了,说我不孝顺,说我嫁远了就不管妈了!你知道我听到这些话心里多难受吗?"
刘秀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溪溪,妈没有撒谎,妈真的没收到钱。如果妈收到了,怎么可能还过着这样的日子?"
刘溪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确实和七年前没什么两样。
墙面还是那些斑驳的痕迹,家具还是那些老旧的东西,甚至连电视都是十几年前的老款式。
"那钱去哪里了?"刘溪的声音有些动摇,"你的银行卡呢?我给你转的都是这张卡。"
刘秀兰颤抖着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银行卡:"就是这张,但是妈不会用,也不知道怎么看里面有没有钱。"
刘溪接过银行卡,发现确实是她一直在转账的那张卡的卡号。她的心里开始产生一些不好的猜测。
"妈,会不会是有人盗用了你的银行卡?或者是银行出了问题?"
刘秀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啊。这张卡办了以后就一直放在抽屉里,从来没拿出去过。"
"那我们现在就去银行查!"刘溪站了起来,"我要看看钱到底去哪里了!"
县城的银行已经下班了,母女俩只能等到第二天。
那一晚,刘溪躺在自己从小睡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开始回想这七年来和母亲的每一次通话,想起母亲每次问她什么时候回家的语气。
以前她觉得母亲是在催促她,现在想起来,那语气里更多的是思念和无助。
隔壁房间传来母亲轻微的咳嗽声。
刘溪想起刚才看到母亲的样子,比七年前苍老了太多。
头发几乎全白了,背也驼了,手上的老年斑很明显。
她这才意识到,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第二天一早,母女俩就赶到了银行。
刘溪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要求查询这张卡的详细交易记录。
工作人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很耐心地为她们查询:"您稍等,我帮您调取近年来的交易记录。"
刘溪紧张地等着,心里祈祷着不要是什么坏消息。
如果真的是银行出了问题,或者是有人诈骗了母亲,那她这些年对母亲的误解...
"查到了。"工作人员的表情有些奇怪。
"小姐,您母亲的账户确实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入账,但是...”
"但是什么?"刘溪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