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第一章 重阳前夕
十月的天气已经带着明显的凉意,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下午四点半,林晓收拾好办公桌,拎起包走向电梯。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丈夫陈浩发来的消息:“晚上加班,不回来吃饭了。”
林晓抿了抿嘴,回复了一个“好”字。这样的消息她已经习以为常。结婚三年,陈浩在公司步步高升,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回到家中,林晓换下高跟鞋,穿上舒适的棉拖鞋。这套九十平米的两居室是她和陈浩的婚房,虽然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舒适。客厅的墙上挂着他们的婚纱照,照片上的两人笑得灿烂。
正准备做晚饭,门铃响了。林晓透过猫眼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是婆婆赵秀英。她赶紧整理了一下头发,打开门。
“妈,您怎么来了?”林晓努力让声音听起来热情些。
赵秀英今年五十六岁,退休前是小学教师,身上总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她穿着深紫色的针织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拎着一个环保袋。
“来看看你们。”赵秀英径直走进门,目光在客厅里扫了一圈,“陈浩又加班?”
“嗯,他最近项目忙。”林晓接过婆婆手里的袋子,闻到一股淡淡的韭菜味。
赵秀英在沙发上坐下,腰板挺得笔直:“明天重阳节,我打算组织全家聚个餐。陈浩他大伯一家、小姑一家,加上我们,总共十八口人。就在老大家里办,他客厅大,摆得下两桌。”
林晓给婆婆倒了杯水:“需要我帮忙准备什么吗?”
赵秀英接过水杯,没有喝,放在茶几上:“你不用操心,我都安排好了。菜单也拟好了,都是家里常吃的那些菜。时间定在明天中午十一点半,地点在老大家。”
林晓点点头,心里盘算着明天要早点过去帮忙。作为陈家儿媳,这种家庭聚会她从来不敢怠慢。
“对了,”赵秀英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明天你不用来了。”
林晓愣住了:“为什么?”
“人多嘴杂,你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赵秀英的语气平淡,像是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再说,你不是总说工作忙吗?正好省得你请假。”
林晓感觉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十八口人的家庭聚会,唯独不叫她这个儿媳?这分明是故意的。
“妈,明天是重阳节,我想应该全家团聚......”林晓试图争辩。
赵秀英打断她:“就这么定了。你们小辈过你们的重阳,我们老的过我们的。互不打扰挺好。”
说完,赵秀英站起身,拎起空环保袋走向门口:“我走了,记得跟陈浩说一声。”
门“咔哒”一声关上,留下林晓一个人站在客厅中央。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没有开灯的房间里一片昏暗。林晓站在原地,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陈浩晚上十点才回到家,一脸疲惫。林晓把婆婆的话转述给他,语气尽量平静。
陈浩脱下西装外套,松了松领带:“可能妈是体谅你工作忙吧。你别多想。”
“十八口人的聚会,唯独不叫我,这正常吗?”林晓的声音有些发抖。
陈浩叹了口气:“你知道妈就那个脾气。明天我陪你在家过,不行吗?”
林晓看着丈夫疲惫的脸,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每次婆媳有矛盾,陈浩总是这样和稀泥,从来不肯正面解决问题。
这一夜,林晓辗转难眠。她想起刚结婚时的那个重阳节,她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却被婆婆挑剔盐放多了、火候不够。三年来,无论她怎么努力,似乎永远达不到婆婆的标准。
清晨六点,林晓就醒了。她拿起手机,看到家庭群里已经热闹起来。婆婆发了一张菜单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列了二十多道菜。小姑子在下面回复:“妈真厉害,准备这么丰盛!”大伯母也跟着捧场:“赵阿姨手艺最好了!”
没有一个人问林晓为什么不在。
林晓放下手机,走进卫生间。镜子里的自己眼圈发黑,脸色憔悴。她打开水龙头,用冷水拍打脸颊。水珠顺着下巴滴落到洗手池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既然婆家不欢迎她,为什么不请自己娘家的人聚一聚?自从结婚后,她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陪父母吃过饭了。
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再也压不下去了。林晓看了看时间,才六点半,父母应该已经起床了。她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晓晓,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吗?”母亲的声音带着关切。
林晓深吸一口气:“妈,今天重阳节,我想请你们吃个饭。还有舅舅、姨妈他们,能来的都叫上。”
母亲有些惊讶:“怎么突然要聚餐?不去婆家那边吗?”
“陈浩加班,我一个人闲着也是闲着。”林晓没有说实话。
母亲犹豫了一下:“那好吧,我帮你联系。定在哪儿?”
“就在家里,我亲自下厨。”林晓语气坚定。
挂断电话,林晓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她打开手机通讯录,开始联系亲戚。舅舅一家、姨妈一家、堂姐表哥......最后算下来,总共十五口人。
陈浩被电话声吵醒,揉着眼睛走出卧室:“这么早给谁打电话呢?”
“今天我娘家聚餐,在家里办。”林晓一边发微信一边说。
陈浩愣住了:“怎么不早说?妈那边怎么办?”
“你不是说陪我过重阳吗?”林晓抬起头,直视丈夫的眼睛,“还是说,你改变主意要去妈那边的聚会了?”
陈浩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第二章 各自筹备
早晨七点半,林晓已经站在菜市场里。清晨的市场人声鼎沸,摊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鸡鸭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她推着一辆小推车,仔细挑选着食材。
“这排骨怎么卖?”林晓在一个肉摊前停下。
“二十八一斤,都是今早新杀的。”摊主是个中年汉子,系着沾满油污的围裙。
林晓挑了块肋排:“来三斤。再要一只土鸡,炖汤用。”
摊主熟练地称重、剁块:“过节聚餐啊?”
林晓点点头,心里泛起一丝苦涩。如果是为婆家准备聚餐,婆婆一定会跟来,对她的每一个选择指手画脚。今天,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买完肉类,林晓又去蔬菜区。新鲜的菌菇、翠绿的青菜、嫩黄的豆芽......她精心挑选着,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桌丰盛的家宴。
两个小时后,林晓拎着大包小包回到家。陈浩已经出门了,说是公司临时有事。林晓知道,他肯定是去婆婆家的聚会了。心里像是被针扎了一下,但很快就被忙碌冲淡。
系上围裙,林晓开始准备。她先把土鸡清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姜片和清水,开小火慢炖。然后开始处理排骨,准备做糖醋口味,这是父亲最爱吃的。
手机不时响起,是娘家亲戚发来的消息。母亲说他们已经出发了,舅舅问需要带什么,堂姐说会带来自家酿的米酒。林晓一一回复,手上的动作却不停。
与此同时,在城另一头的老大家里,赵秀英正指挥着儿女们准备聚餐。客厅里摆着两张圆桌,已经坐满了人。孩子们在房间里追逐打闹,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聊天。
“妈,林晓今天真不来了?”大嫂李红梅一边剥蒜一边问。
赵秀英哼了一声:“她来干什么?碍手碍脚的。”
陈浩坐在角落,低头玩手机,假装没听见。他知道母亲是故意的,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为妻子说话。
“也是,上次她做的那个红烧肉,咸得没法吃。”小姑陈莉附和道,“还是妈的手艺好。”
赵秀英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那是自然。今天我特意准备了十八道菜,每道都是硬菜。”
厨房里,两个儿媳和女儿忙得团团转。赵秀英坐在客厅的太师椅上,像是个指挥若定的将军。
“红梅,鱼要蒸十分钟,多一秒都不行!”
“小莉,那个凉菜先别拌,等客人到了再说!”
“老大,你去看看酒备够了没有!”
陈浩抬起头:“妈,要不要给林晓打个电话?毕竟是一家人......”
“打什么打?”赵秀英瞪了他一眼,“她不是要过自己的重阳节吗?让她过去!”
陈浩低下头,不再说话。家庭群里,大家正在发聚餐准备的照片。赵秀英拍了一桌子的食材,配文:“重阳团聚,其乐融融。”
没有人提起林晓缺席的事,仿佛她本来就不该在场。
林晓这边,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尾声。砂锅里的鸡汤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糖醋排骨色泽红亮,清蒸鱼眼睛凸出——这是新鲜的标志。她还准备了蒜蓉粉丝蒸扇贝、白灼虾、梅菜扣肉等十多个菜。
十一点整,门铃响了。林晓擦擦手,打开门,父母、舅舅、姨妈等亲戚陆续进门。
“晓晓,怎么突然想起请客了?”母亲小声问。
林晓笑笑:“就是想大家了。”
舅舅吸吸鼻子:“真香啊,晓晓手艺见长。”
客厅里,林晓早已经摆好了大圆桌。白色的骨瓷餐具在灯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中间摆着一瓶淡雅的菊花。
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闹。与婆家那边的喧嚣不同,这里的温暖是真实的。林晓看着亲人们的笑脸,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来,为我们晓晓的手艺干杯!”父亲举起酒杯。
大家纷纷举杯,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林晓感到久违的轻松和快乐。
第三章 朋友圈风波
午宴进行到一半,林晓的手机不停震动。她瞥了一眼,是婆家家族群的提示消息。但她没有点开,继续给姨妈夹菜。
“这个梅菜扣肉做得真好吃,晓晓什么时候学的?”姨妈称赞道。
“跟着菜谱学的,试了几次才成功。”林晓笑着说。
母亲在一旁补充:“晓晓从小做事就认真,做什么像什么。”
这时,林晓的堂妹拿出手机:“姐,咱们拍个照吧!这么丰盛的一桌菜,不记录下来太可惜了。”
大家纷纷赞同,围在餐桌旁合影。林晓被推到中间位置,她今天穿了件淡紫色的毛衣,脸上带着自然的红晕。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得真诚。
“我发朋友圈啦!”堂妹说着,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操作。
林晓心里一动:“也发我一份吧。”
收到照片后,林晓挑选了最满意的三张:一张是全家福,一张是满桌菜肴的特写,还有一张是她端着鸡汤的独照。她仔细修了修图,调整光线,让菜品看起来更加诱人。
配文犹豫了很久,最后写道:“重阳节与最爱的人相聚,十五口人的家宴,满满的幸福。感恩有你们。”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林晓心里掠过一丝快意。她知道婆婆会看到,也知道这会引起怎样的风波。但此刻,她不在乎了。
朋友圈刚发出去,点赞和评论就接踵而至。
“好丰盛啊!”
“晓晓手艺真棒!”
“这才是重阳节该有的样子!”
林晓微笑着回复评论,心情越来越好。然而,这种好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是婆婆赵秀英的语音消息。一条、两条、三条......足足九条语音,接连不断地蹦出来。
林晓走到阳台,点开第一条语音。婆婆尖利的声音通过听筒传出来,在安静的阳台上格外刺耳:
“林晓你什么意思?故意的是不是?”
第二条:“做那么多菜给谁看呢?十五口人吃得了这么多吗?”
第三条:“就知道铺张浪费!陈浩挣点钱容易吗?”
第四条:“重阳节不回婆家,跑去娘家吃饭,像什么样子!”
第五条:“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心思,不就是赌气吗?”
第六条:“做儿媳的没个儿媳的样子!”
第七条:“那些菜看着就没食欲,肯定又咸又腻!”
第八条:“赶紧把朋友圈删了,别在那丢人现眼!”
第九条:“晚上过来一趟,把话说清楚!”
语音一条比一条声音大,最后几乎是嘶吼。林晓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发抖,不是害怕,而是愤怒。婆婆连发九条语音,从指责她铺张浪费,到批评她的厨艺,甚至上升到对她人格的否定。
林晓深呼吸几次,平静地打出一行字回复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