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问CPO相关的消息,一会儿是政策支持,一会儿是海外订单增长,到底这东西是什么、为啥突然火了、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清楚,不夸大、不绕弯,全是实实在在的行业逻辑和数据。
![]()
先解决最基础的问题:CPO到底是个啥?其实它的全称是“共封装光学”,简单说就是把光模块的核心部件和CPU、GPU这些芯片“贴在一起”的技术。咱们平时上网、数据中心传数据,都得靠光信号——这东西速度快、传得远,但电子设备只能认电信号,所以得有个“翻译官”把电信号转成光信号,这就是传统光模块的作用。
但传统光模块是个独立的小盒子,和芯片之间靠铜线连接,距离有几十厘米,传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费电还慢。CPO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接把光模块的核心部件和芯片封装在同一块板上,有的甚至是“背靠背”堆叠,传输距离缩短到几毫米。这么一改,效果很明显:传输效率能提高30%左右,功耗还能降低25%,对追求极致算力的AI数据中心来说,这可不是小提升,而是刚需级的技术升级。
可能有人会问,技术再好,没人用也白搭,CPO的需求到底真不真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需求增长速度超出不少人的预期。核心驱动力就一个:AI算力的爆发式增长。现在ChatGPT、自动驾驶、大数据分析这些应用越来越普及,背后需要海量的数据运算,而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GPU集群要高效协作,就得靠高速互联的“数据通道”,CPO就是这个通道里的“高速公路”。
从实际订单来看,变化已经很明显了。有头部云厂商更新的2026年Q1采购预案显示,1.6T规格的CPO模块要采购12万只,而2025年上半年国内CPO总采购量才4万只,这一单就把单季度需求拉到了上半年的3倍。海外市场更热闹,兴业证券的研报提到,海外大客户2026年1.6T光模块的采购计划一涨再涨,从1000万只调到1500万只,现在已经上修到2000万只,核心原因就是英伟达GB300显卡这些新设备加速部署,对高带宽光模块的需求挡不住。
政策层面也给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工信部前不久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创新发展指南》里,明确提出要加快共封装光学的规模化应用。对行业来说,这就相当于给技术落地和产业扩张吃了颗定心丸,政策+订单双驱动,CPO的需求增长逻辑更扎实了。根据市场研究机构Lightcounting的预测,到2029年,800G和1.6T光模块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美元,其中3.2T规格的CPO渗透率会达到50.6%,成为主流方案。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产业格局和机会。CPO的产业链其实不复杂,上游是光芯片、光器件这些核心零部件,中游是CPO模块和交换机的制造封装,下游就是云厂商、数据中心、AI企业这些终端用户。
上游里最关键的是光芯片,相当于CPO的“心脏”,光器件总成本里它占了50%,要是单看核心收发组件,它的价值占比能到85%。目前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光芯片领域已经很成熟了,2.5G光芯片国产化率能到90%,10G的也有60%,但高端领域还有差距,25G以上光芯片的国产化率只有5%左右,这意味着国产替代还有很大空间。2024年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已经有151亿元,2025年预计会涨到159亿元,随着技术突破,这个市场还会继续扩大。
中游的CPO模块制造现在是竞争核心,国内外厂商都在发力。国际巨头博通2021年就开始布局,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二代51.2T CPO交换机,还和腾讯、字节这些大厂展开了合作。国内厂商也不落后,不少企业已经实现1.6T CPO模块的批量交付,有的还送样了3.2T产品,甚至有企业的3.2T液冷CPO光引擎已经拿到了海外批量订单,功耗比传统模块降低了70%。从行业数据来看,2025年1-10月全球CPO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速超过80%,头部厂商凭借技术优势巩固地位,二线厂商也在通过客户验证实现突围,市场份额同比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下游应用端,除了AI数据中心,CPO还在向其他高算力场景延伸,比如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云计算平台等,应用场景的拓宽会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该怎么理性看待CPO的机会?首先要明确,这不是短期炒作的概念,而是有真实需求支撑的技术升级赛道。从估值来看,当前CPO核心公司的PE在25-30倍,而2026年的业绩增速预期超过40%,属于“PEG小于1”的状态,安全垫相对扎实。从资金动向也能看出市场的关注度,上周四、周五科技ETF份额增加了12亿份,其中光模块方向的流入占比达到40%。
但机会背后也得注意风险,不能盲目跟风。首先是订单落地风险,虽然采购预案不少,但最终能不能顺利交付、产能能不能跟上,还有不确定性;其次是技术路线竞争风险,除了CPO,还有其他高速互联技术在发展,未来市场格局可能会有变化;最后是情绪透支风险,短期关注度太高可能导致估值波动,投资还是要看长期基本面,不能只追短期热点。
还要提醒大家,投资CPO赛道,不能只看“CPO概念”的标签,得深入看企业的实际业务。比如有的公司虽然蹭了概念,但CPO业务收入占比很低,业绩增长根本不依赖这个板块;而有的公司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出货,CPO业务收入占比从Q2的12%涨到Q3的28%,这样的企业才真正受益于行业增长。另外,上游的光芯片企业、中游的模块制造龙头、下游的核心设备供应商,都有不同的投资逻辑,需要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CPO的未来方向很清晰:一是速率持续升级,从现在的1.6T向3.2T、甚至更高规格推进;二是国产化替代加速,国内企业在高端光芯片、核心器件上的突破会持续推进;三是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从AI数据中心延伸到更多高算力领域。这三个趋势叠加,会让CPO行业在未来几年保持高景气度。
最后总结一下,CPO的火爆不是偶然,是AI算力升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技术上解决了传统光模块的痛点,需求上有订单和政策的双重支撑,产业上国产企业正在快速追赶。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于“周一会不会涨”这种短期问题,更该关注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如果想投资,就选那些有核心技术、真实业务支撑的企业,理性布局;如果只是想了解新技术,那可以关注行业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毕竟这背后是中国算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也是科技创新的真实体现。
科技赛道的投资,从来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只有看懂了技术逻辑、摸清了需求真相,才能在波动中把握真正的机会。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把CPO的来龙去脉看清楚,也祝愿大家都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