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来唠唠南京保卫战里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兵力情况。
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前,国民党军大概有191个步兵师加上53个独立旅,总兵力差不多200万。
可为啥保卫南京的就只有10万人呢?这得从好几个方面说道说道。
先瞧瞧这200万大军的构成。蒋介石借着追击长征的红军,把湘、川、黔、滇以及陕、东北等地的军阀部队给整编了,整体趋势就是扩大中央军,削弱地方军阀。
具体实力分布是这样:中央军有35个师和4个独立旅;西北军是15个师加12个独立旅;晋绥军13个师配5个独立旅;桂系7个师;小股派系35个师加12个独立旅;川军27个师和9个独立旅;黔军4个师加1个独立旅;粤系12个师加1个独立旅;马家军4个师加1个独立旅;东北军21个师。总共189个独立师和53个独立旅。到1937年6月,中央军又扩充了两个师,就变成191个独立师加53个独立旅,总兵力200多万。
![]()
这200万兵力在淞沪会战前,可没都集中在华东那块儿。虽说蒋介石1936年就开始部署华东方向的防御了,但还是有很多军队没办法集结到华东。
再看看淞沪会战前军队的分布情况。中央军和各地军阀部队里,马家军死活不肯离开本地,大概4万多人,华北和华东的抗日战斗都没参加。东北军主要用在华北、山东战场,大概16万人。晋绥军阎、傅二部加起来大概20万人在山西和绥远抗战,还派了一部分兵力监视陕甘宁的中共部队。
另外,桂系、川系、滇系、湘系和粤系,都派了一部分部队到上海抗战,剩下的多数兵力就守着自己的老窝。参与淞沪会战的部队大概有70到80万人。这里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17个师,差不多占淞沪兵力的四分之一。同期中央军在全部正杂兵力里大概占18.5%。这么看,中央军还是挺给力的。
国军的精锐部队基本都出动了。后来号称五大主力的,第五军的渊源之一装甲兵团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参战了,第五军标志性的军长邱清泉也在里面。十八军全部参战,十八军可是陈诚的精锐班底,当时指挥着11、13、44、60、67师等5个师的兵力参战,牺牲特别大,尤其是罗店之战,反复拉锯,胡琏当时是团长,和日军激战了好几天。七十四军在淞沪会战的时候组建的,下辖51师和58师。新一军、新六军当时还没组建呢。
国军里另外两大比较精锐的派系,胡宗南的第一军从陕北赶来参战(第1师、32师、78师都参战了)。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在华北作战。其他派系的参战情况是,桂系6个师、川系8个师又2个旅、粤系5个师又1个旅、湘系7个师又4个旅,滇系2个师、冯系2个师,还有其他小股派系若干。
![]()
淞沪会战国军兵力是日军的三倍多,但因为指挥不得当,把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大批步兵部队扔到狭小又没险可守的上海市区,造成了大量兵力牺牲,其中被日军轰炸死伤的人数就占了一半。十八军14师42旅(著名卧底郭汝瑰当时是该旅旅长)开战的时候有8000人,打了一个多月,到9月19日实在顶不住了,陈诚想给这个师留点香火,让他们撤下来。当时正好是中秋节,42旅伤亡得就剩2000多人了,众将士悲愤不已,根本没心思过这节日。可日军的炮火实在太猛了,实在没办法。
因为国军派系太多太杂,指挥不统一,战术素质又差,国军面临的空中威胁和后来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差不多,但受空袭死伤却比志愿军高多了。志愿军靠着有利地形行军,大多在晚上进攻,有效避开了空中打击。可国军却一味地拿将士们的身体去硬扛,虽说爱国精神值得称赞,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
那国军为啥不把剩下的兵力调上来呢?
南京保卫战其实能算作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日军从上海冲向南京,用的基本都是淞沪会战的兵力,国军保卫南京的兵力也基本都是从上海撤回来的败兵。
淞沪会战参战的国军伤亡将近30万人,不管是中央军的德械师,还是战斗力不行的黔军等杂牌军,都遭受了巨大伤亡。撤到南京附近的部队虽然经过短暂整补,但大多补充的都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和充分训练的新兵,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当然,南京失守的主要原因不是这个。红军就一万多疲惫的队伍,长征到陕甘宁之后,还有一战之力,通过各种调动和诱敌的计策,还能打出山城堡这样的围歼战,这说明兵不在多,关键在于怎么调遣。
淞沪会战的一大积极意义就是给后方腾挪调遣争取了三个月的时间,南京的工业、商业、医院、党政机关等都有时间撤离了,南京的富人们也都想尽各种办法离开南京,留在南京城内的大多是无钱跑路的普通人。
既然已经意识到华东方向不好守,又不想轻易放弃首都,为啥不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调动其他地方的部队往华东集结呢?这涉及到好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
![]()
其一,国军落后的国防动员体制。日本可不是没给中国足够警觉的时间,九一八事变都过去六年了,东三省沦陷、华北也逐步被侵蚀、上海还有日本驻军,危险还不够大吗?可国民党军在军队建设方面没啥扎实有效的办法,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全国各派系军队里,占比没有压倒性优势,只占18.5%,这对全面抗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杂牌军队的编制体制、装备质量、战术训练都带着浓浓的旧军阀味道,军事理念、战略战术还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阶段。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勇气值得称赞,但在美苏英法德日基本完成军队机械化的潮流面前,这种勇气可没法带来胜利。
蒋介石力量有限,没办法全面征召组建新军,对杂牌军进行改造勉强算是个折中的办法,他的改造只是在派系人事方面,也就是统一核定全国各师的数量,但主要目的是取得各派系形式上的拥护,核定师级部队番号一再突破自己设置的65个师的限额,光是川系军阀部队就多达26个师116个团,后来勉强压缩到23个师,但还是有113个团的番号。
绝大部分军阀部队的兵员征召权还在自己手里,更别说进行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军事技术训练和战斗战术训练了。就拿川军来说,川军里虽然有不少能打的部队,但很多部队征召了娃娃兵,到南京作战的川军有不少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就这样的军队质量,参差不齐的,怎么抵挡日军呢?
其二,国军笨拙的战略设计。日军1932年就对上海发动攻击了,从华北和华东两面进攻的战略意图不难判断。蒋介石对华东方面没啥充足准备,一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等到事情严重了,淞沪抗战突然爆发,才着急忙慌地向华东调兵,完全陷入了被动,该调哪些兵、多调哪些兵都没个通盘考虑,基本就是谁离得近谁上,这可是个大失误。
部队调来之后,又一股脑全扔到淞沪战场,没有充分利用国土纵深,进行兵力梯次配备,军队和地形、国土纵深、山川之险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日军虽然是客军作战,但咱们又有什么主场优势呢?像川滇粤黔和西北军部队,也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根本没啥优势。
所以一旦淞沪战败,后方就是门户大开,没险可守,南京城地处平原地带,根本起不到战略支点的作用。
其三,国军落后的战术打法。淞沪会战国军各派系部队不少,但缺乏统一有力的指挥。据当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参议葛云龙回忆,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前线指挥,可这里面问题不少。
冯玉祥之前被国内各界普遍认为应该统一指挥北方军队在华北抗日,突然被调到华东,冯玉祥自己和社会各界舆论都很意外,都明白这是蒋介石的调虎离山之计,怕老冯借着抗日重新掌握西北大军。
冯玉祥到第三战区后,也没到上海指挥,就在后方苏州无锡等地遥控指挥。从政治上讲,这是冯玉祥避嫌,倒也能理解,但从军事上看,这可是个大错误。
那些为国军吹嘘的人可以歇歇了。还是据葛云龙回忆,冯玉祥对幕僚们说,我虽然是司令长官,但前线各师不能啥事儿都听我的,不然肯定坏大事。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既不想担责,也担不了责,各军情况不一样,战斗力和作战作风也各不相同,冯玉祥心里也没底。
从这就能看出来,国军七十多万大军的作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官和指挥机构,各军各师基本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
所以,一旦淞沪失利,军队元气大伤,后方就很难支撑了。从全国各地往上海调兵,已经是国军指挥和组织系统的极限了,仓促之间调集七十多万大军,更多靠的是各地军队抗日救亡的民族自觉,这一点必须得大力赞扬。可一旦大战失利,各军阀部队被打得心惊胆战,自发意识没了,就算全国还有一百多万、两百多万军队,靠啥组织起来呢?
在这儿咱们开几个脑洞,要是这七十多万军队当时由八路军总部指挥,能不能打得更好呢?
要是八路军在华东正面抗战,手里有十八军、七十四军这样的精锐主力,会采取啥战法呢?至少不会在平原地带硬扛着挨炸。
要是采取诱敌深入的打法,比如把诱敌的口袋底部放到苏湖甚至南京一线,通过空间距离来削弱日军进攻的能力,能不能诱歼日军一路呢?
![]()
要是一路用主力部队引诱敌人,逐步把日军引到皖南或浙西山区,会不会把华东日军主力拖垮呢?
以各支军队的巅峰状态来说,1953年的志愿军和1937年的侵华日军交手,谁能更厉害呢?
1937年日军真正的优势是啥,有啥漏洞可以抓住利用呢?比如进攻手段比较呆板,各部指挥也不是高度统一,等等。
解放军擅长的突然袭击、穿插分割、迂回包抄、歼其一路等战术,对日军适不适用呢?八路军平型关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这样的师级战斗,有没有可能扩大为战役级胜利呢?
其实这些并不全是空想和推测,有些设想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大战中,不同程度地实现过。
只可惜,让常凯申特级上将来统一指挥,很多本来可以扩大的胜利,都没办法达成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