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据资产规模持续扩张,不仅需要通过数据管理实现数据高效利用,更需借助数据销毁治理防范过期、冗余数据带来的合规风险与安全隐患。数据销毁治理作为数据治理的关键分支,聚焦 “数据该如何安全销毁” 的规则制定,而数据管理则承担 “数据具体如何销毁” 的执行落地,二者如同 “导航系统” 与 “行驶操作”,协同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是企业实现数据从 “成本负担” 到 “安全资产” 转化的重要保障。
一、核心定位:数据销毁治理 “定方向”,数据管理 “抓执行”
数据销毁治理与数据管理的关系,延续了 “战略框架” 与 “执行落地” 的核心逻辑,却在 “数据生命周期末端” 形成精准聚焦 —— 前者解决 “销毁的正确性”,后者保障 “执行的有效性”,二者并非包含关系,而是缺一不可的协作伙伴。
(一)数据销毁治理:数据销毁的 “顶层规则设计者”
数据销毁治理属于数据治理的核心领域,定位为 “战略 + 战术层”,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标准化、责任化的决策框架,确保数据销毁符合合规要求、规避安全风险、匹配业务需求,回答 “哪些数据要销毁、何时销毁、谁负责、按什么规则销毁” 的关键问题。其本质是企业为防范数据留存过度引发的泄露风险(如用户过期个人信息、废弃商业机密),而构建的 “销毁决策与监督体系”,重点关注 “销毁的合规性、安全性与必要性”,避免 “误销毁重要数据” 或 “漏销毁风险数据”。
(二)数据管理:数据销毁的 “落地执行者”
数据管理定位为 “执行层”,依据数据销毁治理制定的规则,承担数据销毁全流程的具体操作与技术实现,回答 “数据具体用什么技术销毁、怎么验证销毁效果、如何记录销毁过程” 的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治理规则转化为可落地的销毁动作,重点关注 “销毁的效率、彻底性与可追溯性”,确保治理规则不沦为 “空中楼阁”。
二、核心内容:治理定 “规则”,管理做 “落地”
(一)数据销毁治理:三大核心维度构建规则体系
数据销毁治理需围绕 “合规、责任、流程” 三大维度,搭建覆盖 “销毁前 - 销毁中 - 销毁后” 的规则框架,确保每一步销毁决策都有章可循:
- 销毁标准:明确 “销毁什么、何时销毁”
结合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 “个人信息保存期限届满后应删除或匿名化”、GDPR 的 “被遗忘权”)与业务需求,界定销毁范围与时限:
- 需销毁数据:过期用户个人信息(如超过 3 年未活跃的客户手机号、身份证号)、废弃商业数据(如淘汰产品的研发图纸)、测试环境冗余数据;
- 销毁时限:个人信息需在 “服务终止后 + 法定留存期” 结束后 15 日内销毁,商业机密需在 “项目终止后 30 日内” 销毁。
- 责任体系:明确 “谁决策、谁监督、谁担责”
建立跨部门责任矩阵,避免 “无人管、多头管”:
- 决策层:数据治理委员会(由法务、业务、IT 负责人组成)审批销毁计划,确保符合合规与业务需求;
- 责任方:数据 Owner(如客户数据由销售总监负责、研发数据由技术总监负责)提出销毁申请,确认数据无留存必要;
- 监督方:法务部监督销毁过程是否合规,信息安全部核查销毁是否彻底。
- 流程规范:明确 “怎么申请、怎么审核、怎么追溯”
制定标准化销毁流程:
- 申请:数据 Owner 提交《数据销毁申请表》,注明数据类型、规模、销毁原因;
- 审核:数据治理委员会 1 个工作日内完成合规性审核,IT 部门评估技术可行性;
- 追溯:要求销毁全程留痕,生成《数据销毁报告》(含销毁时间、技术、人员、验证结果),留存至少 5 年。
(二)数据管理:三大执行动作落地销毁规则
数据管理需以治理规则为指引,通过 “技术实现、过程管控、效果验证” 三大动作,确保销毁操作精准、彻底、可追溯:
- 技术选型:匹配治理标准的 “销毁工具”
依据数据存储形式(物理介质、电子存储)选择对应销毁技术,确保符合 “彻底性” 要求:
- 物理销毁:针对硬盘、U 盘等物理介质,采用粉碎、消磁(磁场强度≥8500 奥斯特)、焚烧等方式,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 逻辑销毁:针对云存储、数据库中的电子数据,采用 “多次覆写”(用 0、1 随机数覆写数据区域 3 次以上)、“数据库级删除”(删除数据文件 + 日志文件)、“匿名化处理”(对无法彻底删除的敏感数据,通过脱敏技术使其无法关联个人身份)。
- 过程管控:覆盖 “销毁前 - 销毁中” 的风险防控
避免执行环节出现 “数据泄露” 或 “误操作”:
- 销毁前:数据工程师通过 “数据分类工具” 筛选待销毁数据,与《数据销毁申请表》比对,排除重要业务数据(如正在使用的客户订单数据);
- 销毁中:采用 “双人操作制”(2 名数据工程师共同执行销毁,互相监督),禁止私自拷贝待销毁数据,销毁过程全程录像。
- 效果验证:确保治理规则 “落地见效”
销毁后需通过技术手段验证效果,避免 “假销毁”:
- 物理介质: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销毁后的硬盘碎片进行 “数据恢复测试”,确认无任何可读取数据;
- 电子数据:数据分析师通过 “数据扫描工具” 核查数据库、云存储,确认待销毁数据无残留,同时检查日志文件,确保销毁记录完整。
三、协同机制:治理 “导航”,管理 “落地”,缺一不可
数据销毁治理与数据管理的协同,是避免 “规则空转” 或 “执行盲动” 的关键。二者的协同逻辑可概括为 “治理指导管理,管理反馈治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治理为管理 “划边界”,避免执行 “跑偏”
若无数据销毁治理的规则约束,数据管理的销毁操作易陷入 “盲目性”:例如某电商企业未制定销毁标准,数据工程师为降低存储成本,误将 “未过期的客户消费记录” 销毁,导致后续客户维权无据可查,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数据销毁治理通过明确 “销毁范围、时限、责任”,为数据管理划定 “不可逾越的边界”,确保执行不偏离合规与业务目标。
(二)管理为治理 “验效果”,推动规则 “优化”
若无数据管理的执行支撑,数据销毁治理的规则只能是 “纸上谈兵”:例如某金融企业制定了 “客户过期征信数据 30 日内销毁” 的规则,但数据管理部门因缺乏覆写技术,无法彻底删除数据库中的残留数据,导致规则落地失效;而数据管理通过反馈 “技术可行性、执行难点”(如某类云数据无法直接删除),可推动数据销毁治理优化规则(如将 “删除” 调整为 “匿名化处理”),让规则更贴合实际。
(三)二者协同:构建 “销毁安全闭环”
当数据销毁治理与数据管理高效协同时,可形成 “规则 - 执行 - 验证 - 优化” 的闭环:治理制定 “客户过期身份证数据 15 日内销毁” 的规则,管理通过 “逻辑覆写 + 效果验证” 落地执行,再将 “销毁耗时过长” 的问题反馈给治理,治理进而优化 “分批次销毁” 的流程,最终实现 “合规、安全、高效” 的销毁目标。
四、实践案例:某零售企业 “客户过期数据销毁” 的协同实践
某连锁零售企业因留存大量 “超过 5 年未消费的客户个人信息”(含手机号、地址、身份证号),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规风险,需通过数据销毁治理与数据管理的协同解决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一)数据销毁治理的 “规则动作”
- 定标准:数据治理委员会结合法规要求,明确 “超过 5 年未消费的客户个人信息需在 30 日内销毁,销毁后需匿名化备份统计数据(如消费频次)”;
- 分责任:指定 “客户数据 Owner” 为市场总监,负责审核待销毁客户名单;法务部监督销毁合规性,信息安全部核查销毁彻底性;
- 建流程:制定 “申请 - 审核 - 销毁 - 验证” 流程,要求市场部提交《客户数据销毁申请表》,经数据治理委员会审批后,交由 IT 部门执行。
(二)数据管理的 “执行动作”
- 技术实现:数据工程师筛选出 10 万条符合条件的客户数据,针对数据库中的电子数据采用 “3 次覆写” 技术销毁,针对纸质客户档案采用 “粉碎 + 焚烧” 处理;
- 过程管控:采用 “双人操作”,市场部与 IT 部共同核对待销毁名单,销毁过程全程录像,禁止私自拷贝数据;
- 效果验证:数据分析师通过 “数据残留扫描工具” 核查数据库,确认无客户敏感信息残留;第三方机构对粉碎后的纸质档案进行检测,确认无完整信息可读取,最终生成《数据销毁报告》提交给数据治理委员会。
(三)协同结果
数据销毁治理确保 “销毁动作合规、必要”,避免误销毁活跃客户数据;数据管理确保 “销毁执行彻底、可追溯”,避免数据泄露。最终该企业顺利通过监管部门检查,同时降低了 30% 的存储成本,实现了 “合规与效率” 的双赢。
五、总结:协同是数据销毁安全的 “核心保障”
数据销毁治理与数据管理,前者是 “确保做正确的销毁”,后者是 “确保正确地销毁”。在数据合规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企业若只重视数据销毁治理而忽视执行,规则将沦为 “形式”;若只关注数据管理而缺乏治理,执行将陷入 “盲动”。唯有让二者深度协同,以治理定方向、以管理抓落地,才能构建数据生命周期末端的安全防线,让数据资产在 “安全合规” 的前提下,真正释放价值。
![]()
文件硬盘数据销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