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险合同中设置的“等待期”(或称“观察期”),旨在防止被保险人带病投保的道德风险。然而,当被保险人在等待期内出现某些症状,但在等待期后才被明确确诊为重大疾病时,关于保险事故“发生”时点的认定便会产生争议。君审律所在西安市代理的一起白血病理赔案,成功厘清了“症状出现”与“疾病确诊”的法律界限,为客户追回4万元医疗费用。
一、 案情回顾:等待期后的白血病确诊与等待期内的“发热”
2022年3月1日,刘女士(化名)为自己投保了一份住院医疗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等待期为30天,即至2022年3月30日止。
在2022年3月25日(等待期内),刘女士因“发热、乏力”前往社区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异常增高,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白血病待排”,并建议其前往上级医院复查。2022年4月5日(等待期后),刘女士在三级甲等医院经骨髓穿刺检查,被明确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随即入院治疗。
刘女士申请理赔后,保险公司调查发现其在等待期内已有发热及血常规异常记录。保险公司认为,白血病的相关症状在等待期内就已出现,应视为“等待期内出险”,因此拒绝赔付其等待期后确诊及治疗所产生的4万元医疗费用。
二、 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与争议焦点
保险公司的逻辑是“倒推法”:等待期后确诊的白血病 → 其症状在等待期内已出现 → 因此,保险事故(白血病)应被认定为在等待期内已经发生 → 不属于保险责任。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
重大疾病的保险事故,其发生的准确时点应如何认定?是以“疾病相关症状首次出现”为准,还是以“经医院明确诊断并达到合同约定标准”为准?
三、 君审律所的法律分析与诉讼策略
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的逻辑混淆了“疾病前驱症状”与“保险事故构成”的概念,是对等待期条款的扩大化解释。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进行反击:
- 明确保险事故的构成要件是“确诊”。
我们仔细审阅了合同条款,其中并未将“出现症状”约定为保险事故的发生条件。合同保障的是“疾病”本身,而一个疾病的成立,尤其是在重疾或癌症的语境下,必须以权威医疗机构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刘女士在等待期内的“发热”和“血常规异常”是非特异性的症状,可能由无数种原因(如普通感染)引起,其本身并不能构成“白血病”的诊断。 - 论证“症状”不等于“疾病”。
我们向法庭强调,许多重大疾病在早期都表现为非特异的症状。如果允许保险公司简单地由果推因,将等待期后的确诊,归咎于等待期内出现的任何轻微症状,那么等待期条款将被无限扩大,几乎所有的理赔都可以被追溯至等待期内而拒赔,这显然违背了常理和公平,也使得等待期后的保障形同虚设。 - 锁定“明确诊断日”为事故发生时点。
我们向法庭提交了刘女士的骨髓穿刺报告,上面清晰地记载了确诊日期为2022年4月5日,这一天在等待期之后。我们主张,保险事故(首次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于2022年4月5日,此时保险合同已经完全生效,保险公司应当承担保险责任。 - 运用“不利解释原则”攻坚格式条款。
我们指出,对于“保险事故发生”这一关键时点的认定,合同可能存在解释上的模糊。保险公司的解释(以症状出现为准)显然极大地限制了保险责任,是对被保险人不利的解释。根据《保险法》第三十条,应当采用我方的解释(以明确诊断并达标准为准)。
四、 法院判决与案件结果
西安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支持了君审律所的法律观点。法院认为,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是“确诊”合同所指的疾病。刘女士所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初次确诊日期在等待期之后,且其病情达到了合同约定的保障标准。等待期内的发热等症状,不足以认定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缺乏事实与合同依据。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向刘女士支付医疗保险金4万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