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秋,伴着难得的暖日,走进遂宁市河东新区仁里水乡一处约300平方米的静谧空间。这里,山峦在方寸之间耸立,江河在盈尺之内奔流,古木虬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苔痕斑驳点缀着生命的盎然。
这不是自然的微缩景观,而是非遗传承人王利平以手为笔,以石、土、植物为墨,精心构筑的“遂州盆景”小世界。
走进这个属于王利平的艺术天地,时间仿佛骤然放缓。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植物的清新,目之所及,皆是景致。高大的山水盆景气势恢宏,宛如将峨眉的险峻奇崛搬至眼前;精巧的树桩盆景姿态万千,一截老根便是一个故事;雅致的水旱盆景意境悠远,兼具山石的刚毅与流水的柔情。
“一盆一世界”,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哲思,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
王利平的创作天地——遂州盆景园。
从喜爱到痴迷:
一场与山水的命中注定
生于1987年的王利平,是这个小世界的主人,也是遂州盆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守护者与创新者。他的身上,汇聚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园艺工程师、遂宁市平平手工艺术馆负责人等多个身份标签,但其中最核心的,始终是那个与泥土为伴、与盆景对话的“手艺人”。
王利平与盆景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从小,他就显露出对手工和自然的浓厚兴趣,喜欢动手制作,钟情于花草树木。在从事园林相关工作期间,这份深植于心的喜爱,逐渐找到了具体的表达形式——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制作一些带有遂宁本地文化元素的盆景。
![]()
王利平作品一角。
“因为喜欢山水盆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初衷,成了王利平艺术道路的起点。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行业内的盆景大师彭建华先生。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渴求,王利平拜师学艺,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潜心深造,系统学习川派盆景的造型法则与创作精髓。
那段时光,是他技艺沉淀的关键期。他跟着师傅学习如何“找石头”,如何在自然中发掘那些充满“气势”的原材料,再思索如何将本地的观音文化、宋瓷韵味等独特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盆景创作之中。
从理论的构建到实践的打磨,王利平完成了从园林工作者到盆景艺术家的蜕变。
匠心独运:
在敲打与凝望间创造生命
制作一盆精良的遂州盆景,是一场与时间和耐心博弈的修行。它远不只是种花养草那么简单,而是一门综合了美术、园艺、文学甚至哲学的综合艺术。
王利平向我们揭示了创作的流程:基架、选盆、选石(或选植物)、点缀、组合……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匠人的功力。
“要有美术基础”,王利平介绍,构图、留白、透视,这些美术原理在方寸盆景中同样适用,决定了作品的格局与气韵。
![]()
作品《峨眉云观》获得四川省非遗盆景精品铜奖。
以自己的获奖作品《峨眉云观》为例,王利平描绘了创作的艰辛与浪漫。为了再现峨眉山的金顶奇观与云蒸霞蔚,仅前期构思和画草图,王利平就用了一周时间。随后是长达一个月的“选材”之旅,他奔波于各个石料厂,只为寻觅那几块能与心中图景共鸣的石头。最终选定的四块主石,在王利平的手中历经钻孔、栽种植物、粘接、补缝、反复敲打组合,最后配上微缩的“金顶”摆件,才终于成型。
“选材和搭配比较费时间,”王利平说,“要尽量保持植物的原生景致,而石头的纹路更是不能人工修饰的,必须纯天然。”正是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极致尊重与利用,使王利平的作品既充满了人工雕琢的巧思,又饱含着浑然天成的野趣。他追求的是那种“陡峭的气势”,而用于表现这种气势的植物,如地柏,则需要日后精心的定期打理与施肥,这是一个持续的生命对话过程。
在王利平眼中,山水盆景的布局如同作画,主峰要有统领全局的气势,副峰则需与之呼应搭配,而主峰本身,又可分为前山与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深远。每一次的粘接与敲打,都是一次与山石的对话;每一次的修剪与塑形,都是一次与草木的交心。他沉浸于造景的过程,坦言“很享受”,那是一种将心中沟壑,通过双手逐一变为现实的巨大满足。
守正创新:
让古老技艺“悬浮”起来
如果只是固守传统,王利平或许只是一位优秀的匠人。但他更令人敬佩的,在于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深得川派盆景与遂州盆景精髓的基础上,他一直在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技术的结合点。
2021年,王利平获得的一项国家专利——“悬浮流水景观专利”,正是这种探索的璀璨结晶。这项技术打破了传统盆景静态的观赏模式,通过巧妙的物理设计,让山水景观“动”了起来。水流悬浮,雾气氤氲,为静谧的盆景世界注入了动态的生命力与现代的诗意,极大地拓展了盆景艺术的表现维度和感官体验。
这项创新,不仅让王利平在2023年得以将“悬浮盆景”带入第二十届西博会的大雅之堂,也为他赢得了诸如2022年四川省第三届天府文创大赛铜奖等行业认可。他的作品《望月廊》入围四川艺术院竹编精品展览,更是证明了其艺术创作跨界的可能性。
![]()
王利平作品一角。
薪火相传:
一个人的团队与一群人的未来
如今,王利平与妻子及一位助手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团队。他笑称,“找助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懂美术、有技艺,更需要“静得下心、有上进心”。在浮躁的当下,能找到志同道合、甘愿沉潜于慢工细活的年轻人,实属不易。他也坦言,本地年轻人中致力于推广盆景文化的,目前还比较少。
但这并未动摇王利平传承与推广盆景的决心。他的下一步计划清晰而坚定:积极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通过各类比赛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遂州盆景的独特魅力。同时,他更看重“向下扎根”的公益活动,计划联系学校、社区,教授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园艺修剪和花草养护。
“组织一些活动,推广盆景文化”,这是他朴素而真诚的愿望。他希望通过亲手触摸泥土、修剪枝叶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亲近自然的种子。在王利平看来,遂州盆景项目正是培养动手能力、开展学生研学的绝佳平台,其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推动民族传统工艺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王利平与遂州盆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在他的手中,冰冷的石头被赋予了温度,平凡的植物被注入了灵魂。那一盆盆精心创作的遂州盆景,不仅是摆放在展台上的艺术品,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他从老一辈非遗人的手中接过传统的火种,不仅让它燃烧得更旺,还为其增添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光焰。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的群像:他们沉静而专注,手握匠心;他们开放而勇敢,眼望未来。
![]()
王利平作品一角。
继续深耕盆景文化,王利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喜欢盆景、花草的朋友,一起来传承非遗文化”。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王利平,这位年轻的遂州盆景守梦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一盆一世界中的东方美学与智慧,缓缓流淌进更多人的心田,生生不息。
人物简介
王利平,男,生于1987年,遂州盆景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盆景协会会员、遂宁市奇石根雕盆景协会秘书、工艺美术师、园艺工程师、遂宁市平平手工艺术馆负责人、平平艺景园艺负责人。
![]()
王利平修剪盆景。
2021年,获得国家专利1项(悬浮流水景观专利);
2022年,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天府文创大赛铜奖;
2023年,作品《峨眉云观》获得四川省非遗盆景精品铜奖;
获得遂宁市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乡土文化能人称号;
作品《望月廊》入围四川艺术院竹编精品展览;
悬浮盆景入展第二十届西博会。
(来源:遂宁文联/遂宁全媒体 何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