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似乎总停留在“课堂限定”的框架里:课堂是唯一的交集,课上照本宣科,课下形同陌路,知识的传递隔着一层无形的距离,更谈不上深度的陪伴与引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好的大学教育从来不该被课堂的四壁所束缚,在上海电机学院被彻底打破。这所秉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高校,用一群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老师,重新定义了大学师生关系,也让“育人”真正打破了课堂的边界。
![]()
机械学院的汪烨老师,便是其中最生动的例子。他从未将教学局限在课本与PPT的框架内,而是用项目化教学让知识“活”了起来、把学科前沿、工程实践与科研课题同步融入课堂,用“小板子”实操、现场接线等沉浸式体验,替代了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
为了让学生避免闭门造车,他每年都会引入2-3个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作为课程案例,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一线对接工程师,甚至自主研发微缩“智能工厂”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锤炼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更难得的是他“亦师亦友”的育人态度: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会耐心拆分专项任务,曾花费一下午时间一对一辅导核心知识点;课堂之外,他主动为学生链接行业资源、引荐专家,鼓励学生自主对接企业需求,全方位锻炼沟通协作能力,甚至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汪老师不仅赢得了学生的认可,更成为连接课堂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
汪烨老师的育人实践,正是上海电机学院办学理念的生动缩影。作为一所以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为目标的高校,该校始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据学校官网显示,目前全校有专任教师900余人,博士占比超50%,汇聚了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更获批上海市教委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
这样的育人温度并非个例,而是上海电机学院的普遍风气。商学院开展的“航空航天科研启蒙”全程导师进园区活动,便生动诠释了学校老师的亲和力与跨界视野。
戚建明老师跳出商科教学的传统框架,结合中国大飞机研发实例,为学生解析飞行器抗极端环境的技术逻辑与基础飞行原理,更手把手指导研究问题定义、分析模型构建等科研关键步骤。这场看似“跨学科”的活动,不仅帮助商科学生弥补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薄弱环节,更搭建起飞行器原理与商科科研的连接桥梁,让学生对科研流程形成具象化认知。
![]()
在这样一群老师的带领下,上海电机学院的学生收获的远不止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他们在汪烨老师的“智能工厂”里练就了过硬的实操能力,在企业真实项目中明晰了行业需求;在商学院的科研启蒙活动中培养了科学思维,在老师的资源链接下提前对接了职场人脉。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亦师亦友”的氛围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成为有担当的从业者。这也难怪上海电机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93%的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上海电气、中国商飞等行业头部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
![]()
上海电机学院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课堂之外无师生”的误解。这里有深耕产业的双师型教师,有跨界赋能的科研引路人,更有全方位守护的人生导师。
对于渴望掌握实用技能、获得全面成长、在未来职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而言,上海电机学院无疑是一所值得奔赴的理想学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