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第一章 北上的兴奋
十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吉林市北山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三十多位老人。他们统一穿着鲜红色的运动服,背后印着“夕阳红舞蹈队”几个明黄色大字,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旅行。
“老张,你带了几套舞蹈服?听说那边晚上冷,我多塞了件毛衣。”李大爷拉着行李箱,箱子上还绑着个小音箱。
“放心吧,我带了五套!这次要去表演,可不能给咱吉林鬼步舞丢人。”张大爷拍了拍胸脯,声音洪亮。
杨云鹏杨大爷是队伍的核心人物,虽然已经七十岁,但精神头比许多年轻人还足。他站在队伍最前面,清点着人数。“都到齐了吗?车快来了,检查下自己的东西,别落下啥!”
不远处,一辆旅游大巴缓缓驶来。老人们顿时兴奋起来,像小学生春游一样叽叽喳喳。
“杨大哥,这次真能上电视表演吗?”王大妈凑过来问,手里紧紧攥着车票。
“那当然!对方说了,是正规的文化交流活动,还有专业摄影师跟拍呢。”杨大爷得意地整理了下衣领,“咱们吉林鬼步舞现在可是全国闻名!”
车上,老人们争相靠窗坐,迫不及待地想看风景。杨大爷的手机突然响起,是他老伴打来的。
“路上小心点,别逞强跳舞,记得按时吃药。”电话那头传来关切的声音。
“知道啦,你就放心吧。这次活动办成了,咱们队就能真正出名了!”杨大爷压低声音,“等我回来,带你去天安门看看。”
车厢里弥漫着兴奋的气息。孙大爷拿出智能手机,开始直播:“老铁们看啊,我们‘夕阳红舞蹈队’今天出发去表演了!给大家看看我们这阵容……”
随着大巴启动,三十多位老人踏上了前往北方的列车。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表演之旅,将会彻底改变他们对“表演”二字的理解。
列车呼啸着驶离吉林站,老人们趴在窗口,看着熟悉的城市渐渐远去。杨大爷坐在靠过道的位置,手里捏着一张邀请函。函纸上印着“北方文化艺术交流节”的字样,落款是“北方文化传媒公司”。
“老杨,你看这个公司靠谱吗?”李大爷凑过来小声问。
“怎么不靠谱?人家连演出合同都寄来了,一场表演五千块,包吃住,还负责来回车费。”杨大爷从包里掏出一份文件,“你看看,公章都盖着呢。”
确实,合同看起来十分正规,不仅写明了表演时间和报酬,还附带了活动流程表。第一天抵达休息,第二天彩排,第三天正式表演。活动地点在北方某城市的火车站广场,据说人流量大,效果好。
“我就是觉得奇怪,为啥偏偏选在火车站附近表演?”李大爷皱起眉头。
“这你就不懂了吧!”杨大爷提高音量,“火车站人多啊,宣传效果好。对方说了,这次活动是为了推广群众文化,特意选在公共场所办。”
车厢里的其他老人纷纷点头,对这个解释表示满意。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正规演出,心里除了兴奋,还有一丝紧张。
“老王,你动作记熟了吗?可别上台丢人。”
“放心吧,我晚上在养老院都练着呢!”
杨大爷看着队员们热切的脸庞,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自从三年前开始跳鬼步舞,他不仅身体变好了,还成了当地的名人。这次如果能带领团队在外地表演成功,他在吉林鬼步舞界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列车驶过一片金黄的田野,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老人们脸上。杨大爷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演出成功的场景:掌声、鲜花,还有媒体采访……
“各位旅客,前方到站沈阳北站,停车十分钟。”广播响起。
杨大爷突然睁开眼,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从包里掏出药盒,吞下两片降压药。老伴的叮嘱在耳边回响,他笑了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得很,至少还能跳上十年。
列车再次启动,载着三十多颗期待的心,向着北方驶去。行李箱里,鲜艳的舞蹈服折叠得整整齐齐,仿佛也在期待着登场的那一刻。
第二章 初到北方
傍晚时分,列车终于到站。老人们拖着行李走出车厢,立刻被北方深秋的寒风吹得一哆嗦。
“这么冷!早知道多带件厚外套了。”王大妈裹紧了丝巾。
杨大爷站在站台上四处张望,按照约定,应该有人来接站。果然,一个举着“接吉林夕阳红舞蹈队”牌子的年轻人快步走来。
“是杨老师吗?我是小刘,负责接待你们的。”年轻人约莫二十多岁,穿着单薄的西装,鼻子冻得发红。
“是我们,是我们。”杨大爷赶紧握手,“这么晚辛苦你了。”
小刘领着大家往车站外走:“车已经在外面等了,先送你们去住的地方。今天好好休息,明天上午我来接你们去场地彩排。”
大巴车在暮色中行驶,窗外是陌生的城市景色。老人们趴在车窗上,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他们将要表演的地方。
“这楼真高啊!”
“快看那边,好像是个大广场。”
约莫二十分钟后,大巴停在了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招待所前。小刘帮忙安排入住,房间虽然简陋,但还算干净。
“晚饭在一楼食堂,七点钟开饭。明天早上七点我来接大家。”小刘交代完就匆匆离开了。
杨大爷和李大爷同住一间。放下行李,杨大爷先给老伴发了条语音报平安,然后开始整理舞蹈服装。
“老杨,你觉不觉得有点太简单了?”李大爷坐在床边,打量着房间,“说是文化交流,就住这种地方?”
杨大爷手上动作没停:“出门在外,将就一下。重点是表演,又不是来享受的。”
晚饭时,老人们的疑虑更深了。食堂提供的只是简单的两菜一汤,与之前承诺的“高标准接待”相去甚远。
“就这点菜,够谁吃啊?”孙大爷看着盘子里少得可怜的肉片。
王大妈悄悄碰了碰杨大爷:“杨哥,你问问明天表演的具体情况呗,我心里不踏实。”
杨大爷拿出手机,给小刘发了条微信,对方很快回复:“杨老师放心,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明天彩排后,详细流程会发给大家。”
这一夜,许多老人都没睡好。或许是换了环境,或许是内心的不安。杨大爷在床上翻来覆去,总觉得事情有些太顺利了。
第二天一早,小刘准时出现,带着大家前往表演场地——火车站前广场。
广场很大,但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工人们正在搭建临时舞台,背景板上印着“北方群众文化艺术节”几个大字。
“这就是我们的舞台?”杨大爷有些迟疑。
“对啊,多好的位置!”小刘热情地介绍,“这里人流量大,宣传效果最好。下午彩排,明天正式表演。”
老人们开始热身,杨大爷却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细节。舞台搭建得很简陋,音响设备看起来也很一般。更奇怪的是,所谓的“艺术节”似乎只有他们一个表演团队。
彩排时,几个穿着制服的人远远站着指指点点,杨大爷心里咯噔一下。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事情可能不像表面这么简单。
中午吃饭时,小刘带来的盒饭依然简单。杨大爷忍不住拉住他:“小刘,这次活动到底有多少表演团队?主办方领导什么时候能见个面?”
“杨老师,您就放心吧!”小刘笑得有些勉强,“这次是内部交流,不对外宣传。等表演完了,报酬一分不会少。”
下午的彩排还算顺利,老人们的鬼步舞在广场上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看到有人拍照录像,杨大爷稍微安心了些。也许真是自己想多了。
回到招待所,杨大爷特意去了趟附近的派出所,询问明天广场表演是否需要报备。值班民警表示,小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不需要特别审批,但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时间。
“看来是合法的。”杨大爷松了口气,暗笑自己多疑。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双眼睛正在暗处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更不知道,一张大网正在悄悄撒下。
晚饭时,小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各位老师,明天表演后,有个简单的庆功宴,主办方领导要亲自给大家敬酒!”
老人们顿时兴奋起来,之前的疑虑烟消云散。只有杨大爷注意到,小刘说这话时,眼神闪烁不定。
夜深了,杨大爷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检查了一遍明天的演出服,又吃了一次降压药。窗外,火车站的方向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遥远。
第三章 表演日的意外
清晨的阳光透过招待所薄薄的窗帘,杨大爷早早醒来。今天是他带领“夕阳红舞蹈队”外出表演的日子,也是他七十岁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老人们显然都很重视这次演出,不到七点就都收拾妥当,穿着统一的红色舞蹈服,在招待所大厅集合。杨大爷逐一检查每个人的着装,帮这个整理衣领,帮那个系紧腰带。
“都记住动作了吗?音乐一响,就要跳出我们吉林鬼步舞的气势!”杨大爷声音洪亮,但手心微微出汗。
小刘准时出现,今天他换上了一件印有“工作人员”字样的马甲,显得正式了许多。“车已经在外面等了,大家按顺序上车。到了现场先化妆,然后等上场通知。”
去广场的路上,杨大爷注意到小刘一直在看手机,神情紧张。“小刘,是不是有什么情况?”
“没有没有,一切顺利。”小刘快速收起手机,“就是领导们已经到场了,催我们快点。”
广场上的舞台比昨天看起来像样多了,背景板前还摆了一排鲜花。几个工作人员忙碌着调试音响,台下已经聚集了不少围观群众。
“看到没?这么多观众!”杨大爷激动地拍拍队友们的肩膀,“今天一定要跳出最佳水平!”
化妆、换装、热身,老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后台忙而不乱。杨大爷一边活动筋骨,一边观察台下,发现前排确实坐了几位穿着正式的人士,旁边还有摄像机。
九点整,主持人上台宣布活动开始。前面有几个当地的小节目热场,很快就轮到鬼步舞表演。
“接下来,有请远道而来的吉林市‘夕阳红舞蹈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鬼步舞表演!”主持人声音落下,音乐响起。
杨大爷深吸一口气,带领队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台。音乐节奏明快,老人们的舞步铿锵有力,红色服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台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掌声不断。
然而,表演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意外发生了。
音乐突然停止,几个身穿警服的人快步上台。为首的一名警官拿起话筒:“各位,请暂停活动。我们是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接到群众举报,这里存在非法商业演出,请配合调查。”
后台一阵骚动,小刘想要上前解释,却被两名警员拦住。台下的“观众”中站起几个人,亮出工作证:“我们是文化执法部门的,请活动负责人出来一下。”
杨大爷愣在舞台中央,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看到台下那几位“领导”已经不见踪影,而所谓的“媒体记者”也在收拾设备准备离开。
“警察同志,这是误会!”杨大爷急忙解释,“我们是受邀请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
“邀请?谁邀请的?”警官严肃地问。
杨大爷四处寻找小刘,却发现这个年轻人早已不见踪影。他赶紧从包里掏出那份合同,手有些发抖。
警官接过合同扫了一眼,摇摇头:“老师傅,你们被骗了。这个‘北方文化传媒公司’根本不存在,公章是伪造的。他们是以文化交流为名,行商业演出之实,而且没有办理任何报备手续。”
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杨大爷僵在原地。身后,队友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王大妈已经开始抹眼泪,李大爷脸色发白,捂着胸口坐下。
混乱中,真正的组织者浮出水面——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上前,递上名片:“各位老师,我是‘北方面貌’直播平台的运营经理。实际上,这次活动是我们平台策划的,目的是制作一档广场舞挑战的直播节目。很抱歉以这种方式邀请各位,但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真实效果……”
杨大爷只觉得天旋地转,耳边嗡嗡作响。他努力回想整个事件的经过:热情的邀请、正规的合同、承诺的报酬……一切都是设计好的陷阱?
警方的调查很快理清了来龙去脉。这家直播平台为了制造节目效果,故意设计了一场“钓鱼式”的表演活动。他们伪装成正规文化公司发出邀请,目的就是为了捕捉老人们从期待到震惊的真实反应,作为直播节目的卖点。
“我们已经盯了他们一段时间了。”警官对杨大爷说,“这种欺骗行为涉嫌违法,平台将受到处罚。各位老师是受害者,不需要承担责任。”
工作人员开始拆卸舞台,人群渐渐散去。三十多位穿着红色舞蹈服的老人站在空旷的广场上,像一团团熄灭的火焰。
杨大爷艰难地走向队员们,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想起离家时老伴的叮嘱,想起队员们的期待,想起自己这几天的自豪与兴奋……一切竟如此荒唐可笑。
第四章 困境与抉择
回到招待所的路上,大巴车里一片死寂。没有人说话,只有引擎的轰鸣和偶尔传来的抽泣声。
王大妈一直在抹眼泪,她的舞蹈服口袋里还装着准备上台时戴的红花。李大爷脸色铁青,望着窗外一言不发。孙大爷则不停地念叨:“丢人,真丢人啊...”
杨大爷坐在最前面,双手紧紧抓着前排座椅的靠背,指节发白。他不敢回头看队友们的表情,那份邀请函的复印件还在他随身的小包里,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招待所门口,小刘居然等在那里,一脸焦急。
“杨老师,我真不知道会这样!他们只让我负责接待,说是什么真人秀节目,需要真实反应...”小刘语无伦次地解释。
杨大爷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你们老板呢?叫你们负责人出来!”
“老板...老板已经联系不上了。”小刘哭丧着脸,“我的工资也没结呢。”
真相大白。这个所谓的直播平台,在拍完想要的“节目效果”后,就立刻切断了所有联系。不仅承诺的报酬不会有了,连他们返程的车票都没有着落。
回到房间,杨大爷第一时间给老伴打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这个七十岁的老人终于忍不住,声音哽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