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又回去了农村的老家,虽然才待了几天,可是周边村子好几个老人走了,其中村口的王大爷也走了!
当时我们这些在村里的人,还有些离家不远的都要赶回去帮忙,特别是出殡当天,好多人都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
送老人上山之前,我和几个年轻人就被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每个人带着一把镰刀,去把出殡路上的杂草给清理掉,因为如果不清理,现在山上已经没有路了!
刚开始,我们几个年轻人以为,这也就一些杂草,稍微清理一下就好了,可是去到山上傻眼了,这哪里还有路,根本看不到半点路的影子了,以前熟悉的路已经消失不见了,它们都被草“吃掉了”!
和我一起去的另外一个中年人感慨,以前这路上光秃秃的,根本看不到杂草,可是如今早已没了模样,齐腰深的杂草蛮横地铺展开来,还有很多的杂树,荆棘植物混在一起,把原本清晰的路迹遮得严严实实,有些甚至彻底被彻底“吞噬”了,连老辈人都要仔细辨认才能找到些许痕迹。
![]()
记忆里的农村山路,从不是这般冷清模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里的路是村里人的“生命线”。当时即便是一些很偏远的山路,因为也偶尔有人走,还是能清晰的知道哪里是路,是不会影响人通行的!
当时的这些山路,一年四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春天,村民们背着竹篓上山挖春笋、摘野菜,山路被踩得紧实光滑;夏天,孩子们沿着小路去山里掏鸟窝、采野果,欢声笑语洒满沿途;
秋天更是忙碌,家家户户扛着镰刀、挑着箩筐,沿着山路去收割油茶、板栗,络绎不绝的身影把山路磨得发亮;
即便到了冬天,也总有人沿着小路去山里砍柴,为过冬储备柴火。
![]()
那时候的山路,不仅是出行的通道,更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每一寸土地都刻着人们的足迹。
可如今,为何曾经热闹的山路,会渐渐被杂草“占领”?最核心的原因,是人口外流与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走出大山,去城市求学、打工、定居,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老人体力有限,难以再频繁上山劳作;孩子们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山路的记忆本就模糊,更谈不上经常行走。好多现在的年轻人连自己老家有哪些土地都不清楚,更别说敢独自上山了!
而没人走动的山路,没了人为的踩踏和清理,杂草便借着雨水和阳光疯狂生长,久而久之,便把路彻底“吃”了进去。
其次,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山里的物产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山劳作是常态;
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村民们更倾向于种植水稻、蔬菜等见效快、易管理的农作物,山里的油茶、板栗等经济作物,因采摘难度大、人工成本高,渐渐被放弃。
![]()
同时,村里的交通越来越便利,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们出行、运输都靠机动车,再也不需要依赖蜿蜒的山路。我们这里现在很多人进山去干活,就都是开车走大路去,这样更方便!也因为没了生产需求的支撑,很多的山路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慢慢被自然收回。
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年,国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工程,农村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山里的草木生长得愈发旺盛。
曾经因过度砍伐、频繁劳作而变得稀疏的山林,如今郁郁葱葱,杂草、灌木的生长速度远超以往,这也让山路被“吞噬”的速度更快了。
就如鲁迅说的那样:“世上本无路,有的人多了就走路”!事实也是如此,过去农村的很多山路,都是经常有人走,就有了路,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村子里都荒废了,而村子空了,山上的路没人走了,也就又恢复了它们本来的样子!
看着被草“吃了”的山路,心里难免有些怅然。那些山路,藏着我们童年的欢乐,藏着父辈的辛劳,藏着一代人的乡村记忆。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山路的消失,意味着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意味着乡村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越。
而且还有一个趋势不可避免,就是随着农村老一代人的逐渐离去,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村变成空心村,更多的山路被草吃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