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比特朗普还硬气?德外长访华前,连续3次发难,中方态度坚决

0
分享至

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向来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原本10月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应访华,眼看有望推动关系升温,结果因为德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行,访问泡汤。

近日,中德外长刚刚通完电话,刚有点缓和的迹象,德方却突然发出三连击,不仅打乱了节奏,还让人直呼:这姿态,比特朗普时期还强硬,德国,到底想干嘛?



说一套做一套

据路透社和台媒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计划于2025年11月8日访问德国,出席一个名为“柏林自由大会”的活动,并将在会上发表演讲。

乍一听,是场普通的政治论坛,但一看主办方背景,德国政府资助机构,再看看出席嘉宾名单,德国联邦议长赫尔曼·克罗尔赫尔率先确认到场,这场“自由大会”的分量可就不那么“民间”了。

更关键的是,就在几天前,中德外长才通完电话,王毅外长话说得很清楚:“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容不得任何含糊。”



德方也在电话中表达了“恪守一中原则”的承诺,然而,话音未落,德国高层就要为台当局领导人“搭台唱戏”,这动作,不是打脸那么简单,简直是当面拆台。

中方反应可以说是毫不含糊,中国外交部、新华社、环球时报等接连发声,定性此举为“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向台独势力释放错误信号”,北京方面明确表示:德国政府若执意为蔡英文提供政治舞台,等同于突破中德关系的底线。

从操作层面看,德国此举几乎是赤裸裸地“试探红线”,嘴上说尊重一中,手里却在递麦克风给台独分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套路,中方早就见过。



但选择在外长即将访华前搞这一出,说明德方的算盘不仅是外交层面上的,还有内部政治考量,一方面,绿党在德国联合政府中掌握外交权,对华态度向来强硬。

另一方面,德国国内不断有人鼓吹“价值观外交”,认为对华“太软”会丧失道义优势,而这一切,最终都打在一个焦点上:台湾问题是中方最不能碰的逆鳞。

贸易战影子再现

如果说在台湾问题上,德国是“政治挂帅”,那么在经贸领域,德方则是“借刀杀人”,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一场公开场合放话:“如果对华贸易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应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保护核心产业安全。”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说,几天前他还发出过类似警告,连着两次唱衰中欧经贸关系,显然不是临场发挥,而是在“放风”。

紧接着,德国政府也没闲着,据披露,德方正在筹划设立一个跨部门专家委员会,专门审查和中国相关的投资项目,尤其是涉及能源、原材料、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这样的合作直接将经贸合作打上了“国家安全”的标签,一旦进入这个框架,合作就成了“潜在威胁”,过去几十年,中德在汽车、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紧密,彼此成就。



德国需要中国市场,中国也离不开德国技术,这是互利关系,但现在,德方却把正常的商务往来“安全化”,这不是在筑墙吗?

不少分析认为,德国此举是对中方10月份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回应,稀土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不可或缺。

中方这次并非禁运,而是加强出口信息申报和流程审核,属于依法管理,可德国却像被踩了尾巴一样,立刻联想到“战略威胁”,甚至模仿美国那一套“极限施压”的做法,想以强硬姿态让中方让步。



问题是,中国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玩法,美方早就试过,结果怎么样,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中方没软,倒是美国企业叫苦不迭,德国若要照搬这一套,难免落得“鸡飞蛋打”。

“硬气”的背后

看起来,德国这几次对华“出招”,每一招都带着火药味,但真要说起来,它们更像是“有苦说不出”的下意识反应,首先,是对稀土、锂等战略资源的焦虑。

德国制造业对这些中国主导的原材料高度依赖,眼看中国加强出口管控,德国便产生了“被卡脖子”的恐慌。



于是惯性反应就是:先摆出强硬姿态,争取在谈判桌上多点筹码,可问题是,资源不是谈出来的,是靠规则和信任稳住的,一边挑衅,一边要合作,逻辑自相矛盾。

其次,是德国外交战略的“失重”,自默克尔卸任后,德国外交由绿党主导,价值观先行,务实靠边,在对华政策上,绿党常常将中国视为体制对手,而非合作伙伴。

这种思维方式,直接拉高了两国关系的对抗阈值,更何况,德国在安全上依旧深陷北约体系,对美国言听计从,在华盛顿不断加码对华围堵的大背景下,德国想完全自主调整对华政策,几乎是奢望。



最后,是德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焦虑,能源价格高企、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不振,这些都在蚕食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弯道超车,给德国带来了实打实的压力,于是,德国开始用“安全审查”“产业保护”这些新瓶装旧酒的方式,试图放缓中国的脚步,但说到底,这不是解决办法,而是转移焦点。

归根到底,德国对中国的“硬气”,其实是对自身困境的“焦躁”,而这种建立在误判基础上的强硬,只会让双方距离越拉越远。



德国低估了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坚定,也误判了中德经济互补中的真实筹码,更高估了通过“放狠话”就能改变中国政策的可能性。

中国早已表明立场:一中原则不可动摇,经贸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王毅外长说得很明白:“希望德方将承诺落到实处,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如果德国真想推动外长访华,就该拿出诚意,而不是用挑衅来“测试”中方的容忍度。

德国必须意识到,对华“硬气”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中国市场不是谁能随意进出的“超市”,而是需要彼此尊重的“合伙人”,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中德更不该走向对抗,而应稳住合作的基本盘。



毕竟,合作才能共赢,挑衅只会两败俱伤,中德关系能否稳住,还得看德国自己,掂量得清后果,也看得清形势,正所谓:和为贵,斗俱伤。

信息来源:
打着“安全”旗号,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2025-11-09 09:43·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回京历史梦 incentive-icons
回京历史梦
山巅俯瞰兴衰史
4999文章数 16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