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中午,上海浦东机场T1航站楼,MU563航班缓缓推出。机上248名乘客中,有人拖着塞满中药和电饭煲的行李箱,有人反复检查手机里存着的印度签证截图,还有一个中年男人,把女儿五岁时画的“爸爸去印度看妈妈”那幅蜡笔画,夹在护照第一页。
![]()
这是五年来第一班从中国直飞印度的客运航班。五年前,疫情叠加地缘紧张,中印直航戛然而止。从此,想见一面,得绕道迪拜、新加坡,花上十几个小时,票价翻倍,签证难批。有人探亲,一等就是1825天。
![]()
我认识的老陈,是昆明一家药材公司的采购主管。他妻子是印度喀拉拉邦人,两人在云南读研时相识。2019年婚后,每年夏天,妻子带孩子回娘家,老陈年底飞去团聚。2020年航班一停,孩子三岁到八岁,只在视频里见过爸爸的“真人”。
他们试过从陆路走,结果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卡了47天,签证材料被退回三次。最后一次,孩子对着手机哭喊:“你不是我爸爸!我爸爸会做饭!”老陈当场关掉镜头,在旅馆浴室里蹲了两个小时。
不止是家庭。在孟买做手机配件生意的温州商人阿力,过去五年跑了八趟中国,全是中转。他说最惨一次,在多哈机场滞留36小时,行李丢了,客户订单也黄了。他苦笑:“以前说‘印度制造’替代中国,结果我的货,还是从深圳盐田港发的。”
还有在德里学医的成都女孩小林。她原本计划2021年回国实习,结果签证一直批不下来。五年过去,同学都当医生了,她还在等一张回国的票。她说:“我不是怕回不去,我是怕——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没机会真正认识彼此。”
航班复航那天,东航的空乘用印地语和中文双语广播:“欢迎回家。”机舱里有人悄悄抹眼泪。不是因为旅途终于开始,而是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回家”这个词,可以同时指向两个国家。
这趟八小时的飞行,飞的不是航线,是五年被政策与误解割裂的情感。248个座位,248个被按下暂停的人生。我们总说中印关系是大国博弈,可真正被撕裂的,是那些只想见父母一面、见孩子一眼、见客户一手交货的普通人。
航班能复航,心路却还隔着山海。签证依旧难,流程依旧繁,偏见依旧在。但至少,现在有人愿意起飞了。只要飞机能飞,人就能见,话就能说,误解就有机会被打破。
下次如果你在机场看见一个拎着老干妈和拖鞋、操着半生不熟印地语的大叔,别笑。他可能正要去见分别五年的岳母,而那顿饭,他准备了五年。
如果真有缘跨越山海去见一个人,记得带双合脚的鞋——路很长,但每一步,都算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