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地方你找错了吧?"
胡厂长指着我手里的纸条说。
我看看门口的牌子,再看看纸条上的地址,心里一沉。
88年3月,我从军区司令部转业,本来要去农机站报到,没想到绕了半天找错了地方。
"错都错了,要不先在我们厂里待着?"
胡厂长的话让我愣住了。
那时候我绝对想不到,这一个"错",会彻底改变我后半辈子...
01
火车在山区里颠簸了整整一夜。
我叫陈志远,28岁,刚从省军区司令部转业。本来以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一些关系,怎么也能留在省城或者地级市。结果分配通知书下来,石桥县农机站副站长。
![]()
石桥县在哪儿?我找了半天地图才找到,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县城。
"陈参谋,别灰心,到了地方也许有转机。"送我的老班长拍拍我的肩膀,"你这脑子,到哪儿都不会埋没的。"
我苦笑一声,没接话。
长途车在山路上摇摇晃晃,窗外是连绵不断的大山。
车上的人都是本地人,操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我抱着行李坐在最后一排,看着车窗外的荒山野岭,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到了石桥县已经是下午三点多。
县城很小,一条主街道,两边是低矮的房子。街上人不多,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地响着铃铛。我拖着行李走在石板路上,听着自己脚步声的回响。
找农机站花了一个多小时。
问了好几个人,每个人指的方向都不一样。
有个大妈说在东头,有个大爷说在西头,还有个小孩说搬到新地方去了。我拿着那张分配通知书,上面写着详细地址,可就是找不到。
"同志,打听个地方。"我拦住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
他停下车,看了看我手里的纸条,"这个地方啊,你往前走,看到一个大铁门就是了。"
我按照他指的方向走,果然看到了一个大院子,门口挂着牌子。我没仔细看,以为就是农机站,直接推门进去了。
院子里很安静,几栋平房围成四合院的格局。正对门的房子里传出说话声。我敲了敲门。
"进来!"
推门进去,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办公桌后面,正在看报纸。他抬头看着我,"同志,有什么事?"
"我是来报到的。"我掏出转业证,"陈志远。"
他接过证件看了看,脸上露出笑容,"好好好,正好缺个有文化的干部!我是胡厂长。来来来,坐下说话。"
胡厂长个子不高,但是很精神,说话声音洪亮。他给我倒了杯茶,"小陈,你在部队是做什么工作的?"
"司令部参谋,主要负责文字材料和组织协调。"
"那太好了!"胡厂长拍了拍桌子,"我们这里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先住下,明天正式上班。"
我点点头,心想农机站的领导倒是挺热情的。
胡厂长叫来一个年轻人,"小王,带陈同志去宿舍,安排好一点的房间。"
小王领着我往后院走,路上跟我聊天,"陈哥,你是从哪个部队来的?"
"省军区司令部。"
"那可了不得,大机关出来的!"小王一脸羡慕,"我们厂里总算来了个有文化的。"
"厂里?"我停下脚步,"这不是农机站吗?"
小王愣了一下,"什么农机站?这里是县水泥厂啊!"
我心里咯噔一下,掏出分配通知书再看了一遍。上面明明写着农机站,怎么成了水泥厂?
"小王,农机站在哪里?"
"农机站啊,在县城南边,离这里有两里地呢。"小王看着我的表情,"陈哥,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我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王看出了我的为难,"要不你先住下,明天再说?反正都是国家单位,差不了多少。"
宿舍是一间单人房,虽然简陋但很干净。我把行李放下,坐在床上发呆。走错了地方,这可怎么办?
02
第二天一早,胡厂长就来找我了。
"小陈,昨天晚上小王跟我说了,你是要去农机站的?"
我有点不好意思,"是的,胡厂长,不好意思,昨天找错地方了。"
胡厂长摆摆手,"什么错不错的,既然来了就是缘分。小陈,我跟你说实话,我们厂里正面临困难,急需有能力的管理人才。你在部队做过参谋工作,有文化有能力,正是我们需要的。"
"可是我的分配..."
"分配的事情好商量。"胡厂长点了根烟,"你先在我们厂里干着,工资待遇比农机站好,工作环境也不错。等过段时间,如果你真想走,我绝不拦着。"
我犹豫了一下。农机站和水泥厂,横竖都要在这个县里待下去,似乎没什么区别。
"那我先试试。"
胡厂长很高兴,"好!我这就给你安排工作。先到厂办,负责文字材料和日常管理。"
厂办主任姓李,四十多岁,是个老实人。他带我熟悉环境,介绍厂里的情况。
"我们厂建于1975年,主要生产325号水泥,年产量三万吨。"老李边走边说,"这几年市场不太好,产品质量也不稳定,胡厂长正愁着呢。"
我们走过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工人们穿着灰扑扑的工作服,脸上都是水泥灰。车间里到处都是灰尘,能见度很低。
"生产管理怎么样?"我问。
老李摇摇头,"说实话,有点乱。工人们干活凭经验,没有统一的标准。产品质量时好时坏,客户经常投诉。"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我把厂里的情况摸了个底。生产流程混乱,质量监督缺失,设备维护不到位,人员管理松散。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不难解决,关键是要有系统的管理方法。
一周后,我写了一份调研报告给胡厂长。
胡厂长看完报告,连连点头,"小陈,你分析得太准确了!这些问题我们也知道,就是不知道怎么解决。"
"胡厂长,我有个想法。"我掏出一张纸,"我列了个改进方案,你看看。"
方案很详细,从生产流程规范化到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从设备维护制度到人员考核办法,一共十几项措施。
胡厂长看得很仔细,"小陈,这个方案很好,但是推行起来会不会有阻力?"
![]()
"肯定会有,但是不改不行。"我说,"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质量不过关就没有出路。"
胡厂长拍了拍桌子,"好!就按你的方案来。我全力支持你。"
改革从生产流程开始。
我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标准。刚开始工人们不习惯,有人抱怨说干了十几年活,还要人教?
"张师傅,不是教你怎么干活,是要把活干得更好。"我跟一个老工人解释,"按照标准操作,产品质量稳定了,厂里效益好了,大家的奖金也多了。"
张师傅半信半疑,"真的?"
"试试就知道了。"
质量监督是个大问题。以前没有专门的质检员,产品合格不合格全凭感觉。我建立了三级检验制度,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最难的是改变人的观念。
有些工人觉得麻烦,有些干部觉得没必要。我一个一个去做工作,白天在车间检查,晚上写材料总结。
一个月下来,效果开始显现。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70%提升到90%以上,客户投诉明显减少。
胡厂长很高兴,"小陈,你这招真管用!"
我也很有成就感。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
厂里的会计老张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平时话不多,但是心里明白。一天他找到我,"小陈,你这些改革措施不错,但是要想真正见效,还得抓住关键。"
"什么关键?"
"市场。"老张点了根烟,"生产再好,卖不出去也白搭。现在竞争激烈,光靠本地市场不行,得往外拓展。"
我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在考虑。
老张接着说,"我听说省城那边需求量很大,价格也比这里高。关键是要有门路。"
门路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部队里的战友。我在司令部工作了五年,认识不少人,其中有些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了。
我给在省城工作的几个战友写了信,介绍了水泥厂的情况,询问市场机会。
03
半个月后,回信来了。省城基建项目很多,对水泥需求量大,关键是质量要过关,价格要合理。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胡厂长。
胡厂长很兴奋,"这是个好机会!小陈,你看能不能联系一下,我们去省城跑跑市场?"
"可以试试。"
我们准备了产品样品和质量检测报告,坐长途车去省城。
省城的建筑公司经理是我的老战友,姓刘。
他看了我们的产品资料,"志远,你们厂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价格也合理。但是我们有个要求,供货一定要及时,质量一定要稳定。"
"这个没问题。"我拍了拍胸脯。
老刘笑了,"那就先来个小单子试试,一千吨。"
一千吨!这相当于厂里一个月的产量。胡厂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回到厂里,我们马上组织生产。为了保证质量,我每天泡在车间里,从原料配比到成品包装,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
两个星期后,第一批货发出去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老刘打来电话,"志远,你们的水泥质量很好,我们很满意。下个月再要两千吨。"
消息传开,全厂沸腾了。
工人们干活更有劲头了,干部们对我也刮目相看。胡厂长在全厂大会上表扬了我,"小陈同志为我们厂打开了新局面,大家要向他学习!"
我站在台下,听着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几个月,订单越来越多。除了省城,我们还开拓了几个地级市的市场。厂里的产量翻了一番,工人们的奖金也涨了不少。
老张会计经常跟我聊天,"小陈,你这脑子真好使。要是早来几年,我们厂早就发达了。"
我笑笑,"老张,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话不能这么说。"老张摇摇头,"你不来,我们现在还在原地打转呢。"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我在水泥厂已经待了两个月。
这天,胡厂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小陈,有个事情要跟你商量。"
"什么事?"
"省里要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改革,各地都在找试点企业。"胡厂长的脸上有些兴奋,"我想让我们厂申请试点。"
承包责任制,这个词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就是把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胡厂长,这个改革风险不小吧?"
"风险是有,但是机会更大。"胡厂长点了根烟,"现在厂里经营状况好转,正是申请的好时机。关键是要有合适的承包人。"
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胡厂长接着说,"我年纪大了,想要退居二线。但是厂里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我心里不踏实。"
"那您打算?"
"我想推荐你做承包人。"胡厂长看着我的眼睛,"小陈,你有能力,有魄力,还有人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厂有感情。"
我愣住了。承包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承担全厂上下一百多号人的生计,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也意味着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
"胡厂长,这个事情太大了,我需要考虑一下。"
"应该的,应该的。"胡厂长点点头,"不过时间不多了,省里下个月就要确定试点企业名单。"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躺在床上,我想起了初到石桥县时的失落,想起了走错单位时的尴尬,想起了这两个月来的奋斗和收获。
如果我当初直接去了农机站,现在应该是个副站长,每天管管农具分配,写写材料报告。平平稳稳,但也平平淡淡。
水泥厂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虽然环境艰苦一些,但是我找到了价值,找到了目标。
第二天一早,我去找胡厂长。
"胡厂长,我同意做承包人。"
胡厂长很高兴,"好!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
申请承包的手续很复杂,需要各种材料和审批。我和胡厂长跑了县里、地区,最后到省里汇报。
省经委的处长看了我们的申请材料,"你们厂的经营状况确实不错,这个陈志远同志也很有能力。但是他这么年轻,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吗?"
胡厂长抢着回答,"处长,别看小陈年轻,但是能力强着呢。这两个月厂里的变化,都是他带来的。"
处长又问了我很多问题,关于企业管理,关于市场开拓,关于改革设想。我一一回答,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最后,处长点了点头,"年轻人有想法,有魄力,这很好。我们会认真考虑你们的申请。"
一个星期后,消息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