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等国家推动绿色转型,没必要问特朗普同不同意

0
分享至

2025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在紧迫性与复杂性上进入了新阶段。一项初步研究估算,今夏欧洲主要城市中有逾1.5万例死亡可归因于气候变化,尤其以在多数国家创纪录的高温为主因。与此同时,绿色技术的推广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供应链的地缘竞争、关键矿产的集中分布,以及部分国家因能源安全压力重启化石能源,使得“降污”与“减碳”之间的张力愈发突出。

11月5日至10日,上海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在这一复杂图景中,提供了一个聚焦合作与解决方案的实体平台——它不仅集中展示了全球领先的绿色技术与低碳解决方案,更成为观察各国如何在能源安全、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压力下,探索务实合作路径的微观窗口。同时,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在巴西举行,而美国政府已宣布不会派高级官员参会。

如何推动发达国家落实长期被拖延的资金与技术承诺?如何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耗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电力结构清洁化?部分国家以“公正转型”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国际协作该如何超越零和博弈?

更重要的是,绿色转型是否真正做到了“不让任何人掉队”?我们该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框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角色,毫无疑问正在变得越来越关键。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了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兼联合国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聆听他对危机、合作与出路的思考。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索尔海姆先生,您第一次到访中国是在1984年。41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能否分享一下您的观察?在您看来,中国几十年发展中,哪些方面最为印象深刻?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会说,这是全方位变革的41年,而且从未有任何规模相当的社会像中国这样快速变迁。韩国、新加坡等体量较小的国家经历过类似转型,但没有任何国家能达到中国的规模。

1984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私家车,没有摩天大楼也没有高速铁路,大城市也不例外。人们衣着朴素,清一色的蓝灰制服。南方吃米,北方食面,肉类和其他副食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那时候的中国完全是一个不同的国度。

中国的这场经济变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几乎完全聚焦于经济增长以消除贫困。第二阶段则转向高质量发展,即绿色发展——在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

如今,中国已跻身世界最具现代性的国家之列。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堪称全球典范。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现已超越美国——这是彻头彻尾的巨变。老一代人还记得旧时的中国,而许多中国年轻人已难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国家面貌是什么样的了。

当然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西部省份更为发达。但即便在中国的最贫困地区,变革同样深刻。我近期到访了贵州,那边虽然仍属欠发达省份,但壮观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高铁连通所有城市,桥梁数量冠绝全球。因此即便是未达到上海、深圳发展水平的地区,也实现了巨大飞跃。


上世纪80年代,北京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群。

若非要选取一个典范,我认为深圳给我印象是我永远忘不掉的。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这里只是个渔村,几乎一无所有。纵观世界历史,从未有城市以如此速度崛起。如今这座1700多万人口的都市已成为全球最具现代性的城市之一,在高科技创新领域唯有硅谷可与之比肩。此外,这里(深圳)还是座绿色之城:城市中心的湿地、河流沿岸的绿廊、公交出租全面电动化、地铁系统高效便捷等等。更难得的是,这座城市没有出现贫民窟等其他伴随城市高度发展可能产生的祸患——这是非凡的成就。

观察者网:您的工作角色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从国家政府到国际机构,如今您还担任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请问这些不同的角色如何塑造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很荣幸能频繁造访中国、印度及世界其他地区。这样的经历让人深刻认识到把握宏观格局的重要性。环保主义者有时会专注细节——这固然必要,但我们更需要全局视野。

我的看法是:拯救世界的并非是表面上各国推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其作用比较有限——真正推动变革的是工业转型的巨大力量。而中国正引领着这场绿色技术革命,印度等地区也在快速跟进。

十年前,欧洲几乎在所有环保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中国显然已占据引领位置,印度的绿色发展也紧随其后。举个实例:我最近在印度安得拉邦考察,当地正在建设6吉瓦完全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存储计划,除中国外全球独此一家,欧洲没有,美国也没有。印度虽远比中国贫困,但正在沿着绿色方向高速发展。

这些不同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世界正从欧洲中心或美国中心模式,逐步转向日益凸显的亚洲中心模式。

观察者网:就像您说的,气候议题本身比较庞大,所以人们在讨论中容易陷入全局与细节的矛盾中。举例来说,如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国家对于电力的需求迅猛提升——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国家开始重新拥抱核电,尽管它并不是完全的清洁能源,但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然而,部分国家如德国已经迈入“零核时代”,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电力困境。索尔海姆先生,我的问题是:当您与政策制定者交流时,您是如何说服他们采取更环保、更健康的政策,尤其是在他们面临如此艰难权衡的情况下?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试图通过指出这一点来说服人们: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可以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过去——在工业革命时期,甚至直到十到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繁荣和让人民摆脱贫困,你就必须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欧洲、美国、日本、中国——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发展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

但现在,走绿色道路已经成为可能。太阳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中国政府帮助开发了市场,通威、隆基、天合、晶科等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已将太阳能的价格降低了90%以上。

所以,当我说服人们时,我告诉他们:你们可以通过拥抱太阳能来实现繁荣——创造就业、建设未来,同时也能保护地球、避免污染。


观察者网:作为一位多年来致力于这些议题的专家,您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尤其是在试图说服他人或推动气候变化行动时?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认为是政治上的短视——当政客们基于过时的观念或短期利益来吸引选民,而不是认识到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长期收益时。

任何时候发生变革,总会有一些人无法受益。当世界从马车转向火车和汽车时,这带来了颠覆,但今天所有人都同意这对世界是好事。互联网出现时,也有失败者。所以任何时代的变化,总会有人落后。但是,当政客们迎合这些群体,放大他们的不满并升级问题时,就会减缓进步。

这种短期的政治行为——加上对化石燃料的大量补贴,这完全是适得其反的——是最负面的因素。这必须由那些坚持正确方向、有远见的领导者来克服。

观察者网:我们都知道,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是单靠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但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政治化了,同时单边主义和地缘冲突冲突也会阻碍或损害国际合作。在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控制风险?

埃里克·索尔海姆:首先,我认为致力于推动绿色革命的国家应该勇往直前——不必等待他人的许可或保持一致。中国、印度、欧洲以及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越南——如果它们想走向绿色,就应该直接推进。没必要去问唐纳德·特朗普是否同意,因为你们本身就代表着未来。

无论唐纳德·特朗普喜欢与否,他无法阻止太阳能电池板产业、他无法阻止电动汽车。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明白,能源的未来是太阳能,交通的未来是电动化。如果特朗普在美国抵制这一点,那么损失的是美国——他们将失去就业机会。如果通用汽车和福特继续生产汽油车,那就祝他们好运吧——他们可以主导美国市场,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会购买来自比亚迪或其他中国、欧洲制造商的电动汽车。所以,最大的输家将是落后者——在这个例子中,就是美国。

不过,我相信美国大多数人是明白这一点的,美国迟早也会发生变化。

观察者网:即使特朗普政府目前在气候领域推行消极政策,我们仍然必须面对美国的现实情况。考虑到当前的中美紧张关系,您认为维持和推进双方必要的绿色合作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埃里克·索尔海姆:中国应当继续立足自身,保持长远眼光。要认识到美国总统更迭是常态——特朗普如今在位,但未来的领导人可能改变政策。因此,对待对美合作需具备长远视野。

中美作为当今时代两个最重要的强国,若能携手合作,几乎无事不可成;而冲突对抗只会带来严重损害。因此,务必着眼长远、避免局势升级。若美方采取挑衅举动,如特朗普加征关税,中方作出对等回应是公平的,这符合相互原则。

此外,需认识到最大的市场在美国之外。今年中国对美出口虽然下降,但通过加大对全球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出口,整体出口仍实现强劲增长。

观察者网:正如您之前提到的,环境领域的领导角色已经从欧洲转向了中国。中国现在已成为这些议题上的全球领导者。您经常强调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建议人们应该向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看齐。

埃里克·索尔海姆:是的,我认为一个重大的转变始于2012年左右。在那之前,中国主要就是聚焦经济增长。虽然这使人民摆脱了贫困,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在此过程中,我相信中国人民向领导层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我们想要改变。我们不希望在北京、上海或其他大城市有这样的污染。我们想呼吸新鲜空气,在清澈的天空下看到太阳。”这个信息被广泛传达,而中国政府也通过将污染防治置于政策议程的核心位置来回应。

现在,变化是显著的。十年前,我可能还会担心,如果在北京或者上海跑步的话,会不会受到雾霾的影响,但现在的我很乐意这么做。因为蓝色的天空不再是罕见的了,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净化。很难想象,这种转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

以浙江的河流与运河为例。过去,船运者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叫“酱油河”——不是因为它尝起来像酱油,而是因为它又黑又浑浊。如今你可以在河边悠然漫步,甚至下水畅游。短短十余年间发生如此巨变,堪称生态治理的典范,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成功源于中国坚定的政治领导,也源于中国人民的要求——当公众发声而领导层倾听时,结果就是强有力的。

观察者网:您认为中国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

埃里克·索尔海姆:首先,要明白的是,没有国家可以简单地照搬中国。非洲、欧洲或印度都不行——因为中国的治理体系是独特的,根植于25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朝和唐朝。它无法被复制,但仍然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对此,我想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强有力的高层领导将环境议题置于议程的首位。追求繁荣和可持续性是能够兼得的,但强有力的领导至关重要。有趣的是,另一位来自全球南方的主要领导人,莫迪总理也接受了“绿色即美好”的理念。

第二,一个能够实施大型项目的治理体系。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在这方面困难重重。例如,美国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为零,而中国已经建成了超过4.5万公里。在建设桥梁、高速公路、机场和地铁系统方面,中国的体系确实更高效。

第三,拥有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市场大有裨益。中国是一个单一市场。你可以在30摄氏度的广东生产产品,然后在零下30摄氏度的黑龙江销售——这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相当于从奥斯陆到中非,然而它同属一个市场。好处在于,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中取得成功,能够降低成本并提升全球竞争力。

那么,其他国家或地区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呢?欧洲需要进一步整合其经济;东南亚也应该这样做。非洲必须简化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目前在非洲进行跨境贸易仍然太困难。没有这种一体化,其他地区其实很难与中国经济的效率竞争。

根据最近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工业产出的45%,其中很大部分来自绿色领域。如果其他国家希望参与竞争,就必须进行一体化、提高效率,并学习这些系统性的优势。


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美国是中国的8倍、非洲的25倍。图为美、中、印等国的累积二氧化碳总排放

观察者网:绿色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但我们也看到,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地区或群体的不平衡。在您看来,如何才能确保全球的绿色转型是一个真正“公正”的转型?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认为,关键在于让绿色转型的福祉覆盖每一个人——确保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能够以人们负担得起的价格普及到所有角落。目前来看,除极少数特例,世界各大洲几乎都已能够获得低成本的绿色能源。

当然,仍有地区面临特殊挑战,例如一些治理薄弱或深陷内乱的非洲国家,像苏丹——在那里推进绿色转型确实举步维艰。正因如此,这些最具挑战性的地区更需要我们倾注特别的关怀与关注。

但除此之外,太阳能如今已堪称最经济的能源选择——甚至连同配套的电池储能在内,它的竞争力有目共睹。遗憾的是,仍有人固守过时的认知,未能意识到太阳能技术已经取得了何等巨大的飞跃。

公正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每个国家内部的公平性,每个人都应该受益。就中国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转型不能只帮助上海、杭州或深圳的年轻时尚群体,还必须惠及河南的农民群体、山西的工人或黑龙江老工业区的人们——它必须让所有人受益。

这同样适用于美国或欧洲。如果你期望所有的新工作岗位都流向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或德克萨斯州,那么你就不能指望肯塔基州或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会对绿色转型充满热情。平衡发展——让城市和农村、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参与进来——不仅对公平至关重要,也对实现高效的转型至关重要。如果人们不支持转型,就会遇到阻力,进展也会缓慢得多。

观察者网:关于气候问题,公共舆论中存在一种矛盾:一些人觉得它的紧迫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炒作了。仅作分析而言,您如何看待这种认知上的分歧?

埃里克·索尔海姆:我认为,大多数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长期性挑战。从加州的山火、巴基斯坦的特大洪水,到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人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行动鸿沟”——公众难以想象其未来可能达到的严峻程度,这使得推动必要的实质性行动变得困难。

但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正在发生的积极进展。中国、印度等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动可再生能源革命。仅在今年五月,中国电网新增的太阳能发电容量就高达90吉瓦——这个数字超过了除中美外任何国家历史上的太阳能总装机容量。技术变革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来。

此外,全球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在显著增强。即使在非洲和亚洲的欠发达国家,其政府治理、公民社会和技术应用水平也已远超往昔。如今在“全球南方”,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能够及时传递洪涝、干旱等灾害预警。我们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准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充分。


图片显示了2025年6月23日至7月2日期间,欧洲各地区最热5天平均气温与夏季(6月至8月)基准气温的偏离。黑色圆圈为该报告分析的12个城市,分别是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扎雷布、布达佩斯、雅典、罗马、米兰、萨萨里、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英国格兰瑟姆研究所

观察者网:如我们所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些议题中,年轻一代非常重要。对于那些想要参与气候行动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埃里克·索尔海姆:这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印度领袖圣雄甘地的话:“在这个世界上, 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必须身体力行。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利用你们的网络影响力来宣传绿色技术,分享你或你的朋友们正在做的事情,通过积极的榜样来激励他人;开始在你们的社区植树;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瓶——改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子;在你的学校或大学倡导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这些微小的步骤本身不会改变世界,但你会成为一场更大运动的一部分——而这场运动正在改变世界。

观察者网:您对未来几年或更远未来的气候变化议题有何期待?

埃里克·索尔海姆:尽管我们不会实现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我相信我们将能够避免彻底的灾难。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重要的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污染大大减少的世界。

转向太阳能不仅对气候有益——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并减少污染。用太阳能取代煤炭意味着我们城市的空气更清洁,这是一个全面的双赢解决方案,而我坚信这种方式将塑造世界的未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观察者网 incentive-icons
观察者网
全球视野,中国关怀
127637文章数 18493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