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Dan Wang(音译王旦)的新书《极速:中国对建设未来的探索》颠覆美国精英的对华刻板印象,掀起了一场深度反思。它翔实的田野观察与数据分析,超越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的叙事框架,指出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而美国是「律师治国」,强调中美竞争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一场治理模式、国家能力与未来愿景的较量。”
![]()
▲ 斯坦福胡佛研究员王旦:以生动笔触剖析中国成就,获美国精英重视
原文标题:华裔专家新书《极速》爆红美国 颠覆精英阶层对中国刻板印象
作者:郭灵
Dan Wang小档案
Dan Wang(音译王旦)1992年出生于中国云南,2000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及渥太华长大,2014年获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哲学系学士,之后到旧金山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包括Flexport及Shopify。2017年起,他在中国各地工作,主要在香港、北京及上海,亦曾到昆明、杭州等地。在中国期间,他开始在网上发行关于对华科技制裁的电邮通讯,获广泛传播,见文于《纽约时报》、《外交事务》等媒体。王旦2023年返美,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蔡中增中国中心当研究员,并在该校麦克米兰中心任教,翌年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员。
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的华裔中国专家Dan Wang(王旦,译音)的新书《极速:中国对建设未来的探索》(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正悄然掀起美国智库、政策圈与学术界等精英阶层的一场深度反思。这不仅在于其翔实的田野观察与数据分析,更在于它跳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的叙事框架,以务实、冷静且具洞察力的视角,揭示了一个长期被西方忽略的核心问题: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而美国是「律师治国」。
这一简洁而深刻的对比,成为理解当今中美竞争本质的关键钥匙。33岁的王旦以其跨文化成长背景与在斯坦福胡佛研究中心、耶鲁法学院蔡中增中国中心的研究经验,得以站在一个既非全然西方、亦非全然东方的中立位置,冷静审视两国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他指出,美国的决策体系长期由法律与程序主导,精英阶层多出自法学院,总统如克林顿、奥巴马皆为律师出身,国会中近四成成员拥有法律背景。这种「律师治国」的传统,强调程序正义、权利保障与制衡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思维——防止滥权、保护既得利益。
1
律师治国妨碍决策效率
然而,这种模式在面对需要快速决策、大规模协调与长期战略投入的国家工程时,往往显得迟缓、僵化甚至瘫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高铁建设。2008年,中美几乎同时提出发展高速铁路的愿景。中国在随后20年间,建成了全球最庞大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总里程突破4.2万公里,覆盖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荒漠的广袤国土。而美国,尽管早在2008年就规划了加州高铁项目,预算330亿美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仅建成不到300公里的测试段,耗资已超110亿美元,总成本预估飙升至千亿美元,竣工遥遥无期。
这不仅是工程进度的落差,更是国家能力的体现。王旦记录了他于贵州、四川偏远山区骑行的亲身经历:那里的桥梁、隧道、公路现代化程度惊人,甚至超越美国许多发达地区。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的偏远山区已全面覆盖5G网络,农民透过直播卖货,孩童可以上网课。反观美国,许多乡村与郊区仍停留在3G甚至2G时代,数字鸿沟日益扩大。这种「看得见的基础设施」与「感受得到的便利生活」,正是中国「工程师治国」思维的直接成果。
「工程师治国」并非否定法治或人权,而是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追求效率、可衡量成果与系统性规划。中国领导层中大量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背景的技术官僚,使得国家政策更具连续性与战略性。从五年规划到「双循环」战略,从新能源产业布局到半导体自主攻关,中国展现出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在应对气候变迁、能源转型、城市化挑战等全球性议题上,日益显得珍贵。
王旦的书之所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灵感,正因为它促使美国精英重新审视自身的治理盲点。他并未盲目吹捧中国模式,也坦承其面临的社会公平、创新活力与监督机制等挑战。但他更尖锐地指出,美国若继续沉溺于意识形态优越感,忽视自身建设能力的衰退,将在未来竞争中逐渐落后。美国的创新精神与资本市场依然强大,但若无法将创新转化为大规模实体建设,若无法解决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电网老旧等现实问题,其国家竞争力终将被削弱。
![]()
▲ 《极速》:《纽约时报》畅销书
2
中国治安物流教育优势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旦提醒美国社会,应学习中国在治安、物流与教育等「日常治理」领域的优势。中国城市的公共安全水平全球领先,快递次日抵达覆盖全国,基础教育普及率与理工人才产出数量惊人。这些看似「平凡」的成就,恰恰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石。反观美国,枪支暴力、物流效率低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民众生活质量与社会信任。
这本书标志着美国对华认知的一次重要转向:从「遏制与围堵」走向「理解与反思」。王旦以冷静的笔触告诉读者,中美竞争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一场治理模式、国家能力与未来愿景的较量。美国若想重拾竞争力,必须打破「律师治国」的思维桎梏,重建对工程、制造与长期规划的尊重。
或许,美国不需要完全复制中国模式,但它必须自省:为何我们建不成高铁?为何我们的网络跟不上时代?为何我们的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
“每次我看到媒体头条宣布,美国和中国官员又一次针锋相对,我觉得这局面不只是悲剧,还很滑稽,因为我确信没有哪两个民族比美国人和中国人更相像了。” ——《极速》,王旦
本书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美国看清自己的优势与缺陷,也让世界看到,真正的国家竞争力,不仅在于言论自由或金融霸权,更在于能否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有希望的生活。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国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如何建设未来的启示录。
3
入围《金融时报》图书奖
《极速》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出版,由美国出版社W. W. Norton发行,刚上市便引起广泛关注,不仅登上多个畅销书榜单,更入围英国《金融时报》年度商业图书奖名单,被誉为「理解当代中国最具洞察力的作品之一」。全书共288页,结构清晰,融合了作者逾五年在中国一线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与宏观分析。
王旦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城市天际线的飞速变迁、偏远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无数工程师、技术人员与基层干部在幕后推动变革的身影。书中不仅有宏大的基础建设叙事,也穿插了个人故事,如一位在贵州山区建设5G基站的年轻工程师、一名在东莞工厂推动自动化升级的厂长,让读者得以从微观视角感受中国「工程思维」的真实脉动。该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一份冷静、不煽情却极具说服力的中国观察报告」,也成为美国国会研究局、智库机构与外交决策圈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鲜明的个人叙事与跨文化视角。王旦长期往返于旧金山与北京之间,精通中文,更深入中国社会肌理,曾亲自走访30多个省市,从深圳的科技园区到甘肃的风电基地,从上海的自动化港口到贵州的数据中心。书中许多章节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如他亲身搭乘凌晨四点的高铁列车,观察清洁工如何在7分钟内完成整车消毒与整备;或是在杭州一处小区网格站,见证基层干部如何运用数字平台实时响应居民需求。
这些细腻的观察,使《极速》不仅是宏观的制度分析,更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当代中国生活实录」。他特别强调,中国的治理效能并非来自某个单一政策或领袖,而是由数百万名技术官僚、工程师、基层公务员与产业工人共同构成的「系统性动能」。这种对「人」的关注,让书中的论点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在美国读者中引发了深刻共鸣——它不以贬低美国为目的,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诚恳,邀请西方读者走进一个他们长期误解却极具参考价值的治理世界。这本书因而超越了传统的中国研究范畴,成为一场关于「如何有效治理现代国家」的普世对话。
4
贵州大山网速胜过美国
王旦引用了多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在治理思维与执行能力上的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贵州省5G网络建设」的深度调查。他描述自己2023年夏季深入贵州黔南山区,那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但却拥有稳定的5G信号覆盖。他记录了一位名叫李伟的年轻工程师,如何带领团队在海拔1500米的陡峭山坡上架设基站,仅用45天就完成了原定3个月的工程。李伟说:「在这里,信号不是奢侈品,是和电、水一样的基础民生。」
这种「基建先行」的思维,使贵州这个昔日贫困省份,如今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枢纽,吸引了苹果、华为等国际企业将云端服务中心设于此地。反观美国,许多乡村地区至今仍无稳定宽带,更遑论5G。王旦在书中尖锐提问:当中国山区农民用5G直播卖货时,美国的农民还在等待稳定讯号。
书中还记载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快递配送」对比。2022年春节期间,王旦在浙江义乌亲历「春节不打烊」的物流奇观:尽管是传统假期,但极兔速递的自动化分拣中心仍24小时运转,一件从义乌寄往黑龙江漠河的包裹,仅用68小时便完成超过4000公里的旅程。他访问了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快递员小陈,对方自豪地说:「我们不是送快递,是在参与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反观美国,USPS与UPS在节日期间常因人手不足与系统负载而延误,甚至出现包裹积压数周的窘境。
5
中国效率让美商惊艳
书中还详细描写了「深圳电子政务」的运作实况。他亲自体验了「粤省事」APP的便利性:从申请护照、缴纳税款到预约医院挂号,所有政务服务均可在手机上完成,平均处理时间不超过48小时。他访问了一位在深圳创业的美国人马克,对方感叹:「我从没想过开公司可以只跑一次政府大楼。」王旦将此归因于中国强大的「数字治理整合能力」,各部门数据打通。王旦称,美国申请执照往往需填写数十份重复表格,耗时数周甚至数月。
此外,王旦还记录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造奇迹。2020年1月,为应对新冠疫情,中国在10天内建成一座拥有1000张床位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他采访了参与设计的中南建筑设计院团队,他们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协同作业,数千名工人三班倒施工,物流与设备调度精准到小时。
另一个鲜活案例来自浙江杭州的「城市大脑」项目。王旦亲身参与了一次模拟城市应急演练:当系统仿真发生大规模暴雨内涝时,「城市大脑」在90秒内完成跨部门协调——交通信号灯自动调整以疏导车流,地铁站启动防洪闸门,应急物资调度路线实时生成,并通过手机APP向市民推送避险指引。他采访了项目负责人王工,对方强调:「我们不是在建设一个系统,而是在重塑城市的生命节奏。」反观美国多数城市,应急响应仍依赖人工通报与电话协调,信息传递延迟严重。王旦称,2021年德州寒潮期间,电力中断与供水危机持续数日,部分地区通讯瘫痪,政府无法实时掌握灾情,凸显出基础治理能力的落差。
此外,他还记录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光伏基地」的建设奇迹。这座全球最大的沙漠光伏项目,占地逾600平方公里,年发电量可满足数百万家庭用电。他描述工程队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利用无人机勘测、自动化支架安装与智能清洁机器人,大幅提高施工效率。
王旦详细说明,2023年郑州的防汛系统已升级为「三维一体化」架构:第一层是感知层,由遍布全市的2.8万个物联网传感器构成——包括气象站、地下水位计、道路积水监测点、电网负荷传感器,甚至整合了数十万个交通与治安摄像头的AI影像分析功能。这些设备每15秒更新数据,实时汇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第二层是决策层,即「城市大脑」的AI引擎。该系统由阿里云与郑州市政府联合开发,内建「极端天气应急模型」,能根据历史灾情、地形高程、人口密度与基础设施分布,自动评估风险等级。例如,当7月15日凌晨气象预警触发时,系统在4.3秒内就完成灾情模拟。在书中,王旦细致描绘了当天基层工作者张伟的行动,解析了支撑他们每一项决策与操作的「城市大脑」技术系统,揭示这场78秒极速响应背后的数字神经网络。
第三层是执行层,即「网格化治理平台」。张伟透过手机上的平台前端接口与全市1.2万名网格员、5000多辆应急车辆、300个物资仓库实时联动。当他标记「王秀兰奶奶已确认安全」时,系统自动更新风险地图;当他通报刘建国失联,平台立即调度最近的警力与医护资源,并根据实时路况规划最优路径。
更关键的是,整个系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城市运行中心的巨型屏幕上,显示着与现实完全同步的郑州虚拟模型。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处地下管廊都精确还原,并迭加实时数据流。当张伟在雨中前进时,指挥中心能透过他的手机定位,在三维地图上追踪其行进路线,并实时推送前方积水深度与避险建议。
这套系统的真正突破在于「跨部门数据打通」。过去,气象、交通、电力、医疗等系统各自为政,如今透过「城市大脑」的统一协议,实现实时共享。例如,当电力系统检测到某区域电压不稳,会自动触发小区网格预警;当地铁决定停运,导航APP立即重规划市民出行路线。
王旦写道:「这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一场『系统性协同』的典范——从传感器到AI,从数据到行动,从指挥中心到张伟的雨鞋,构成了一条无缝衔接的应急链条。」正是这种深度整合的技术生态,让中国的城市治理不再依赖「个人英雄」,而是建立在一个自动感知、快速决策、精准执行的数字神经系统之上。
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工程实力,更体现了一种「以建设为导向」的国家精神。王旦反复强调:中国的优势不在于某个单一政策,而在于一套能将愿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执行生态系统」。
中国的治理效能,源自一种「问题导向、结果驱动」的实干哲学。王旦在书中强调,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在应对复杂国情中锻炼出来的。他呼吁美国政策界放下意识形态偏见,真正学习中国在组织力、协调力与执行力上的优势——因为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科技的竞争,更是谁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未来的竞争。
6
福建号后发优势秘密
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大连造船厂」的产业升级历程。他记录了中国首艘国产超级航母「福建舰」的建造过程,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系统性协同」的展现。数百家供货商分布在全国各地,从动力系统到电磁弹射装置,全部实现自主研发与集成。他采访了一位参与电磁弹射测试的工程师,对方透露:「我们用了不到美国海军1/3的测试次数就完成验证,因为仿真与实测数据高度死循环。」他对比美国福特级航母的建造,因技术不成熟与承包商协调失误,导致服役延迟与成本暴增。他写道:「中国在学习中赶超,美国却在惯性中停滞。」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5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李晓彤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