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布斯榜单、京东官方财报及权威媒体报道,京东体系人员总数在2025年第二季度末达到约90万,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预测显示,按当前增速,2025年底员工数可能突破100万人。
当互联网巨头纷纷收缩战线,当科技企业深陷裁员潮,京东却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扩张。半年新增23万员工,总人数直逼90万大关——这相当于每天有1200人加入这家公司,每1.2分钟就有一位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
![]()
1992年,18岁的刘强东背着行李、揣着全村凑的500块钱和76个茶叶蛋,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这个从苏北农村走出的年轻人当时或许没想到,多年后的自己会创办京东,并管理着超过90万名员工。
这使其人才选拔与管理理念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刘强东公开言论与管理实践的分析,可梳理出他看人/用人注重的五个核心特质
1.把握趋势与风向的能力
刘强东本人在京东发展关键节点的决策,展现了其对行业趋势的准确判断。
从关闭线下连锁店到全力转型线上,从3C领域到家电/日用百货,从轻平台的C2C模式到供应链效率和用户体验,从电商与物流到人工智能与云计算。
这种对趋势的独立判断和坚持,让京东在众多电商中走出了差异化路线。
在团队建设中,他同样看重人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与前瞻性视野
其核心精髓是:不要只看眼前的热闹,要思考五年、十年后社会需要什么,用户会为什么买单,然后提前布局,哪怕今天做这件事看起来很傻、很困难。
2.基层实践经验
刘强东特别看重从基层做起的人,在招聘管理者时,他会分析对方的从业经历,一定要从基层做起的人。
他甚至不太敢用一直念书到博士,然后直接进入超大型企业做工程师的人。如果是招聘高管,他要求对方必须要有国内企业工作经验,纯外企经验的人则不被考虑。
京东内部晋升机制强调基层工作经验的价值。刘强东认为,具备一线业务经验的管理者更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3.“早晨型人”
学生时代,刘强东就是寝室里起得最早的人。创建京东后,只要没有出差,他必定会早起,与京东高管一起开早会,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早晨型人”是刘强东特别欣赏的类型,他提到,早起不只是早起,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在他看来,这种特质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与职业发展。
4.持续学习的习惯
刘强东是当年宿迁的高考状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但成为知名企业家后,他并没有停止学习,还专门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他曾对管培生们说:“我给你们开的年薪要全部花掉,用来买书或者参加各种外部的培训班,绝对不允许你们存一分,也不允许你们寄给家里。”
在刘强东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父母还较为年轻,还没到每个月寄钱赡养的时候。但早晚有一天,父母会老去,他们会需要孩子的赡养,而那时,刘强东希望他们寄回去的不是两三千,而是几万、几十万。
刘强东坦言:“如果几年前,让我管理几万名员工,我肯定不会成功。那我这种管理能力如何得来?都是通过学习。只要我坚持学习,相信有一天我可以管理100万名员工。”
坚持学习,是刘强东团队建设的重要标准。持续学习能力被视为应对行业变化的核心素质。
5.警惕“差不多”的人
“差不多”心态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舒适区。这样的人对待责任是模糊的。项目出了纰漏,他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又不是我的全责”;而顶尖人才会认为“凡是我经手的事,就是我的全责”。
刘强东在选拔高管时,极度看重这种“主人翁精神”,他深知,一个环节的“差不多”,在京东这样庞大的系统中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崩盘。
在京东的管理文化中,“差不多”不是可接受的标准。追求完美、具备主人翁意识,是刘强东对核心团队的基本要求。
企业人才选拔启示
刘强东的用人理念虽形成于特定企业环境,但其核心原则对现代企业具有参考价值。不管你是HR、HRBP,还是企业中高管,我们都懂一个通用的道理:职场里“人对了,事就成了一半”。
可实际工作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些头疼事?
- 中高管面试无衡量标准,凭感觉选人,招进来的人“水土不服”,浪费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工成本;
- 想招“战略性人才”,却连清晰的人才标准都没有,JD写了一堆,面试时还是抓不住重点;
- 遇到“面霸”夸夸其谈,简历包装得天花乱坠,入职后才发现“名不副实”,想补救却为时已晚。
如何突破“选人困境”?
真正的人岗匹配要达到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特质、职业价值观与岗位需求的高度契合。
知识与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经历基本判断,但仅通过几场面试,要深度地了解一个人的个性特质、职业价值观就颇有难度了。
寸辛人才测评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寸辛人才测评能够将抽象的特质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帮助企业建立更清晰的人才标准,从而提高招聘效率,降低用人风险。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职业测试、职业行为风格评估、性格测试、领导力测试等专业测评,建立全面的人才画像,作为传统面试的有效补充,让面试官与公人部门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候选人的特质与岗位匹配度,提升招聘决策的科学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结合科学的评估手段,或许是企业构建人才优势的有效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