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迫性重复到主体性的觉醒:关系模式的代际传递与破局

分享至

当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反复体验到相似的张力与挫败,并不自觉地沿用一种看似熟悉却极具破坏性的互动方式时,我们观察到的,往往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层面的失误,而是一个深植于早期客体关系、并在无意识中驱动着的心理动力学过程。本文旨在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剖析“感到受挫-向对方施压”这一关系模式的起源、固着、自动化运作及其破局之道,揭示个体如何从被动承受命运轮回走向主动创造新的关系现实。

模式的起源——创伤性情境的内化与生存策略的习得

任何稳固的关系模式,其根源均可追溯至个体生命早期的核心客体关系,即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动经验。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尤其是客体关系学派的观点,婴幼儿及儿童阶段的心理结构,是在与客体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如哭闹、探索、表达需求)因其不符合父母的预期而引发父母的挫败感时,父母很可能以愤怒、指责或控制等“施压”方式予以回应。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情绪与行为并非一个可被客观分析的独立事件,而是构成了其生存的全部心理环境。他无法理解父母行为的复杂性,只能将这种被愤怒所笼罩的体验感受为一种生存威胁。在此创伤性情境下,孩子出于生存本能,会发展出两种主要的应对策略:退缩妥协。退缩,是从情感上或行为上切断连接,以保护脆弱的自我免于被吞噬;妥协,则是压抑自身的真实需求与感受,以满足客体的期望,从而重新获得客体的爱与关注——哪怕是附带有条件的关注。

这一“受挫-施压-退缩/妥协”的互动序列,经由反复强化,被内化为个体内心深处关于“关系如何运作”的基本模板。孩子无意识地得出结论:在关系中,权力即真理;表达自我可能导致被抛弃的风险;若要维持联结,必须有一方施加压力,另一方屈服。这并非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形成的、旨在维系心理生存的适应性策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