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的一个闷热下午,广州长洲岛的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海军值班军官刚把最新的卫星侦测图摆上桌面,屏幕上两簇亮点正缓缓向巴士海峡挪动——斯坦尼斯号与里根号。下一秒,全场安静,只剩键盘敲击声。
![]()
几乎同时,马尼拉某处记者会上,美方顾问挤着话筒:“只要需要,我们会确保航行自由。”他的语速很快,像在给菲方打强心针。会场后排,有人小声嘀咕:“真敢动手?”短短一句,却点破外界的疑虑。
菲总统阿基诺三世正沉浸在仲裁“胜利”的幻象里,以为背后有巨人撑腰就能大步跨过红线。然而巨人的步伐并未加快,相反,双航母仍遵循演训日程,不敢逼得太近。
南海只要有浪花翻涌,就会牵动太多神经。比资源更诱人的,是控制海上交通命脉的地缘红利。油轮、货船、渔船、潜艇,各色船迹交错,谁握住咽喉,谁就握住主动权。
![]()
中国海军当时已不再是“022快艇群”撑门面。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抽调骨干,052D、054A、093B、094A齐聚预设海区。歼11B在万米高空做着机动测试,雷达屏蔽区一层层铺开,像给南海盖上隐形防护网。
锁定航母坐标并不只是按下一个按钮。海面、空中、太空、网络,多域融合才是关键。那年夏天,东风21D旅火速机动的身影只在夜幕下闪现片刻,却足够让五角大楼高层睡不安稳。
对峙进入第七十二小时,哈里斯上将被记者堵在舷梯口。“若局势升级,美军会如何反应?”他勉强挤出一句:“We will see.”语气带着罕见的迟疑。隔天,双航母向东调整七十海里,外界称之为“策略机动”。
![]()
退离对峙线后,美军最新战情简报承认“中方火力覆盖圈远超预估”。某西方智库旋即发布评估报告:“2016年后,中国已在事实层面收回南海。”措辞冷静,却透出无法否认的判断。
这份报告激怒了几个依赖南海资源的小国,但愤怒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菲方内部一番权衡后,杜特尔特抛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扬言重新审视与美军的驻防协定。态度转弯之快,让不少观察家直呼意外。
![]()
回看历史脉络,南海并非孤立舞台。1947年民国政府公布十一段线,随后南越、菲律宾轮番试探。七十年代,中国海军正忙着突破近海封锁,无暇兼顾远洋防御,留给对手可乘之机。到千禧年前后,美苏争霸落幕,美国主打“海上合作安全”,实则是新一轮控制链条的延伸。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信用受挫,华盛顿发现亚洲资本涌向人民币;于是在2009年的东盟论坛抛出“重返亚太”。此后钓鱼岛、黄岩岛、南海仲裁,一环扣一环,都是同一本剧本里的章节。
![]()
2016年亮剑,是剧本里的转折。一旦航母被实锤锁定,就意味着传统海上威慑模型失灵。哈里斯调任韩国,菲国内政坛换人;而在三亚基地,战备巡航已由临时任务升级为例行科目。各型舰机的日常航迹,正在悄悄改写这片海域的力量对比。
十余年过去,055万吨大驱、歼20、运20陆续值班南海方向。菲海警偶有“碰瓷”动作,却往往三十分钟内就能听见解放军电台严正喊话。南海依旧波涛翻滚,但谁掌舵、谁主导,事实胜于雄辩。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