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大新鲜事儿)
来源:四大新鲜事儿
![]()
恩,一转眼今年就剩下两个来月了...马上预审和年审就要来了...整理个经验帖供大家参考吧...
一、新入职的小朋友
对于刚入职的小朋友来说,其实不用有太大的压力(当然也不要一点压力没有),本来从学校出来就是个0起点,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之前是否在事务所有过实习,但是说实话,实习时候的工作和实际入职承担的工作,包括带队人员的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不要过早的把自己压垮。
有一说一,新入职的员工通常不会承担太多涉及职业判断的内容,准则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熟悉工作的基础流程可能比大段大段的背准则更有帮助。举例来说,比如货币资金科目,建议提前了解事务所的发函流程(如使用共享中心)、银行函证的基本要求、发函前的基本准备工作,当然还有如何快速生成函证...无论是邮件合并还是函证插件,自动化的方式通常都要快于手动处理的,只不过这个自动化的学习过程建议在预审阶段提前熟悉,别放到年审的时候手忙脚乱...
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可能还会承担包括盘点、抽凭等“体力”工作,对于盘点来说,打盘点表可以了解一下打印格式,把包括表头的基本信息打印出来,还是加上页码、文件名称及索引号(每个事务所规则不一样),这个设置也execl的页面布局选项卡。如下图所示:
![]()
页码和索引号如果都添加好了,就可以省去后面编索引写页码的时间了...
当然,除了前面这些琐碎的事情,底稿的一些基本编制要求也需要提前了解一下的,excel的数据处理基本是新入职员工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坎,如何快速的把表刷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年审期间的睡眠时间...所以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找以前的底稿和企业提供资料先练练手...毕竟一回生二回熟...
二、中高级
我一直觉得中高级才是项目的主战力...毕竟90%以上的作业内容是需要中高级来处理的...特别是一些涉及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的重点项目...
首先,对比新入职的小朋友来说,对于中高级在专业知识和实务处理能力有断崖式的差距...所以就要求中高级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不过,这个事儿也不是解决不了,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自己年审的工作安排,并相应的进行专项的积累,比如做收入就去啃收入准则。当然也非常建议提前做好沟通,特别是刚考过CPA有知识积累的同学,自己辛辛苦苦的备考形成的知识积累,尽量在年审期间利用起来...要不然真分个固定资产、长短期借款啥的,备考看的长投、金融工具、收入的知识可能一个年审也就忘干净了...
其次那,对比于小朋友,对于中高级,特别是新晋升的中高级,十分建议提前了解一下项目的前期审计情况,包括主要事项、遗留问题和前期的应对程序,一方面是有助于年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知识储备不足...准则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实务的应用则非常依赖于经验,可怕的不是不了解准则,而是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年审期间通常现场作业时间短、工作强度大,是不利于吸收消化信息的,所以在预审或进场前,提前储备,在现场阶段予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人的作业效率和经验积累都是有好处的,毕竟赶鸭子上架和有备而来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三、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其实已经算是老法师了...如果有什么写的不对的地方勿喷...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觉得项目经理(现场负责人)才是项目的大脑,毕竟合伙人这样的大佬不会天天蹲在现场,所以项目经理需要承担包括项目组的作业管理、客户沟通、问题汇报等核心工作内容,也就是说项目经理万一顶不住...基本项目大概率是要瘫痪的...
其实项目经理更像是一个管理岗,合理的安排工作进度很多时候可能比具体的问题判断更重要,因为事项的处理往往是点,而工作的整体进度是面,即使个别问题处理的再漂亮,进度的滞后也会使得工作质量打折,特别是涉及需要公告的上市公司项目,毕竟公告时间没有极特殊情况,是改不了的...
所以对于项目经理,项目的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时间表还是具体执行内容,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跟踪,最好是形成一个待办事项清单,便于自己对于未决事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此外那,对于一些反复尝试但没有实质进展的事项,要敢于向上汇报,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项目经理这个层级可以推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经理甚至合伙人出面协调。
当然,担心挨卷是很正常的,毕竟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同或认可,但是早汇报问题的“挨卷”和不汇报问题导致项目推进严重滞后的“挨卷”那必然不是一个程度的...所以,遇到问题务必要即使汇报,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至少还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一旦把问题拖到最后,对于自己也好,项目也罢...都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有点跑题了...
项目经理在预审阶段那,其实是建议结合最新的财务报表尽可能地识别风险,风险的特征并不一定是重大变动,有些时候“不变”反而是问题...预审阶段很多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抽凭或细节测试,但这样一竿子怼到细节测试实质上是架空风险评估的...
可能有人会说,报表又不是完整会计年度,没啥好分析的,等年审企业的表出来了再说吧。审计确实都是在审“过去”,但是提前应对和事后找补是两种状态,提前识别到的风险事项在计划阶段或年审现场阶段就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的应对,这样整体的作业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也能达到风险应对效果。比较要命就是在预审阶段做了一堆形式程序,到了年审现场阶段发现了大窟窿却来不及应对...而且更惨的是...客户会以“预审的时候为什么不说”把项目组按在地上摩擦....
此外,很多时候信息是不对称的....具体的体现就是签字会计师知悉项目的主要风险点,但是并没有告知项目经理...所以就会产生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项目经理按部就班的执行工作,但是完美地“避开”了签字会计师认为的风险点...
这个事吧,归根结底是签字会计师的责任,但是还是建议项目经理/现场负责人要尽早和签字会计师沟通,无论是连续审计项目还是首次承接项目,审计始终是围绕着风险应对的...架空风险评估的审计作业对于作业人本身的经验积累也好,对于项目的整体风险控制也罢,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四、题外话
每个项目组、每个项目基本都会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模板,不论是底稿还是信息披露,所以在进场前最好是拿到对应的模板,一般建议是把模板所需信息和附注做好公式链接,这样可以保证工作成果可以实时更新,不需要最后在完成阶段再单独花时间去整理需要汇总上报的信息。
除了模板以外,时间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往年4月份出报告的项目未必今年也是4月出报告,企业有可能会基于上级单位的要求或自身的一些需求提前决算或公告,所以预审的时候最好是向客户或是现场负责人了解一下项目时间的大致安排,好整体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当然,最好是打出一定的提前量来,毕竟要给复核、签章流程空出时间来...
五、小结
说一千到一万,就是提前下手...防微杜渐永远要好过亡羊补牢...另外,再多嘴说一句...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多线程工作,切记不要走火入魔的和一个事儿死磕...因为永远不会知道后面是不是还有更恶心的事儿在等着你...还是那句话,十个任务每个60分和六个任务100分、四个任务0分,在量化结果上是一样的600,前者不一定会被表扬,但后者一定会挨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