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战沦为废墟绞肉机,双方战报各执一词,而前线的真实景象远比数字更残酷。
俄国防部9日宣称,俄军在多条战线继续高歌猛进,不仅控制了扎波罗热地区的雷布诺耶居民点,更在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挫败了乌军七次进攻和八次突围尝试。
同一天,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则发布战报称,当天前线地区共发生了248次战斗,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俄军发动了87次进攻,但乌军“抵挡住了俄军攻势”,并给俄军造成了人员和装备损失。
![]()
01 战报里的“罗生门”
俄乌双方的每日战报仿佛来自两个平行宇宙,这场战争似乎同时在进行着两场截然不同的叙事。
俄罗斯国防部描绘了一幅俄军所向披靡的画面,在红军城突击分队“打击被合围的乌军部队”,成功挫败乌军突围尝试。
同时,俄方称还控制了扎波罗热地区的雷布诺耶居民点,展现出多线推进的能力。
乌克兰方面的说法则截然不同。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承认战斗激烈,单日248次战斗,仅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就发生了87次进攻,但坚称乌军“抵挡住了俄军攻势”,并给俄军造成了损失。
这种战报矛盾并非孤例。回顾前几天,11月8日,俄国防部称“继续打击红军城中央区东部和西部工业区内的被围乌军”,而乌方同日则宣称“乌军防御部队击退了俄军针对该方向定居点的4次进攻”。
![]()
02 红军城:为何兵家必争?
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成为俄乌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座城市堪称顿巴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控制着两条铁路干线和三条公路动脉。
军事专家分析,乌克兰东部约40%的弹药、药品等关键物资需要经过这里才能送往前线。
红军城的得失,直接影响整个顿巴斯防线的稳定。
若俄军完全控制红军城,意味着乌军在顿巴斯防线南翼的主要补给线被切断,同时为俄军打开了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门户。
![]()
03 无人机战争:廉价杀手改变战场规则
红军城战役展现了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尤其是无人机正彻底改变传统作战方式。
俄军在此次战役中每天出动超过千架各种类型的无人机,执行侦察、攻击与监视任务。
FPV自杀式无人机在精准打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城市战中的“点杀工具”。
统计数据显示,乌克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科技装备,如豹-2坦克和S-300防空系统,竟被仅需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摧毁。
俄军的报告显示,使用无人机所造成的装备损失占到了总损失的67%。
这种不对称作战正在重塑战场规则,昂贵的传统装备在廉价无人机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
04 围城之困:面包、伏特加与血染的床单
红军城内乌军的处境,描绘出一幅残酷的战争图景。
据投降士兵透露,在战斗后期,守军的粮食配给每日只剩下100克面包,伤员由于缺乏药物治疗,很多人最终死于不治。
乌军前线医院的麻醉药物耗尽,伤员只能在伏特加麻醉下接受截肢手术。
在11月2日,守卫市政厅的第25空突旅在弹尽粮绝后,士兵们在废墟中奏响了乌克兰国歌,然后自毁工事撤退。
到了11月4日清晨,第155旅的军官用血染的白床单降下了旗帜,标志着红军城争夺战的结束。
05 战局走向:红海城的下一幕
观察红军城战役的进程,可以看出俄军战术的一些特点。
战役转折点发生在2025年8月,当时俄军攻占恰索夫亚尔后,采取典型的钳形攻势,从南北两翼对红军城展开包围。
到10月底,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集结了约17万兵力,对城内约9000名乌军守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俄军首次使用的“幻影”伪装坦克能够模仿建筑物的红外特征,令乌军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屡屡失效。
而俄军的三轮摩托车部队凭借其在废墟中高机动性的优势,有效地保障了前线补给。
乌军士兵则透露,他们的小单位调动必须经过基辅总部的批准,这样繁琐的流程导致反应迟缓。
红军城郊外,一名乌克兰士兵在战斗间歇时写道:“我们像蚂蚁一样在废墟中爬行,而天空中到处都是他们的眼睛。”他所说的“眼睛”,是那些无处不在的无人机。
与此同时,俄罗斯一位军事博主则吹嘘:“我们的匕首导弹能精准命中数百公里外的目标,而他们的西方武器在无人机面前犹如玩具。”
夹在两者之间的,是红军城这座曾经生活着数万人的城市,如今80%的区域已化为废墟,仅存的一些乌军单位仍在工业园区和居民区残骸中坚守,等待一场早已注定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