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叫一声‘表哥’了?
![]()
”——别急着回答,先摸摸手机,家族群最后一条消息是不是还停留在春节抢红包?
![]()
我们这一代人,把亲戚折叠进微信备注,把拜年压缩成表情包,却还在深夜偷偷搜“亲戚计算器”,怕叫错人。
数字时代,血缘没断,只是换了个“接口”。
老家人口普查表上,我名字后面跟着一串数字:230公里,两年零四个月,0次见面。
这是我和二舅家的距离,也是北师大报告里那54%“地理隔离”的平均值。
可就在上周,二舅突然在群里甩出一张共享文档,标题简单粗暴——《咱家1989-2023年饭局合影》。
我点进去,照片自动按年份排成时间轴,AI还给每张人脸标了名字,甚至圈出我5岁掉门牙的黑历史。
一夜之间,群里冒出387条留言,连十年没冒泡的表姐夫都发了条语音:“原来我1998年就喝过姐夫喜酒?
完全失忆。
”屏幕这端,我笑得比刷短视频还用力,忽然明白:所谓亲情疏远,不过是缺一个重新打开的“由头”。
别以为只有我们在“赛博认亲”。
抖音播放量8.2亿次,背后全是30岁上下的“云孝子”。
他们把外公的退伍证、老妈的结婚证、甚至老宅拆前的门牌号,全扫成电子版,配上《稻香》BGM,一天点赞破万。
评论区里最戳我的一条:“爷爷去年走了,火化前我偷偷拍下他手背的老年斑,放大做成手机壁纸。
现在每次解锁,先被老人斑戳一眼,比遗像更真实。
”数字文件不会落灰,还能加滤镜,这就是Z世代的“上香”。
可虚拟再热闹,也总有人先一步把感情变现。
美团“代客走亲戚”去年中秋订单翻三倍,最便宜的一单298,服务包括“代拎两箱奶+陪聊半小时+拍9张现场照”。
我好奇下单体验,跑腿小哥准时出现在三姨家,进门先递上我的手写卡片,字丑得亲切。
三姨拉着小哥拍合照,发到群里@我:“外甥心意收到,下次人来就行。
”那一刻我既尴尬又松口气:原来亲情也能“轻量化”——我出钱,你出脸,大家维持住“没断联”的体面。
更狠的是“亲情咖啡馆”。
上海静安寺旁边那家,菜单直接写“和姑妈喝拿铁”“陪二叔品手冲”,价格68到128不等。
我挑了个周末蹲点,隔壁桌一对表兄妹各自抱着电脑,中间摆一份“家族信托说明书”。
表姐噼里啪啦算收益率,表弟盯着手机倒计时:“再签十分钟,我就能去蹦迪。
”店员偷偷告诉我,70%客人都是来算“怎么把房子过给亲戚最省税”。
血缘在,算盘响,感情被量化成IRR,倒也直白——谈钱不一定伤感情,谈感情却常常要钱。
清华的“亲情阈值”说人话就是:大脑硬盘只能装15个“真·亲人”,其余自动归档。
我对照名单,把微信备注改成“核心-爸爸”“核心-老姐”“普通-表舅”“僵尸-远房堂叔”,再设成仅聊天不提醒。
三天后,世界安静了,连朋友圈广告都变少。68%的人试过这招后说“焦虑下降”,我信——把亲戚分层,就像给衣柜换季,该挂挂,该塞塞,别硬塞感情,才不会爆炸。
法律也赶来补刀。
新《亲属法》草案第一次把“常回家看看”细化到“每月至少一次视频通话”,不然算“情感赡养缺失”。
我第一反应:以后吵架能不能甩法院传票?
“法官,他三年没给我朋友圈点赞!
”想想就魔幻。
可人类学家说得直白:Z世代把闺蜜叫“姐们”,把游戏队友喊“铁子”,血缘早已不是唯一硬通货。38%的年轻人给好友备注“表哥”“表姐”,图的就是“我愿意”三个字——感情自己挑,亲戚自己造,法条也拦不住。
所以,别再问“亲戚还重要吗”。
真正的问题是:你想把谁留在15人名单里?
今晚我给二舅发去一条语音,没拜年也没红包,只问:“共享文档还能上传视频吗?
我翻到你1990年跳霹雳舞录像,想加进去。
”半分钟,他回了一个笑脸,外加一句:“赶紧传,你舅妈说她当年就是看我跳舞才嫁的。
”屏幕暗下去,我忽然觉得230公里缩成一张表情包大小——血缘没断,只是等我们亲手把它点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