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冬,肯定算是个“特殊”的节气,没有火爆热搜,没有密集的报道,却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
你知道吗,2025年的立冬,实际上是以“下午交节”的时间点到来的,具体到秒,是11月7日的14点42分。
![]()
这意味着它不只是个日期,更像是我们传统和现代科技一起确认的“时间点”。
这次“母立冬”的判定,不仅仅是农历的巧合,也是科学测算的精准体现。
不过别以为寒冷会随时间的到来就一定发生,最新气候预测显示,今年秋冬受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影响,北方其实挺“偏暖”。
不过,暖意里藏着危机。
寒潮却频繁出现,甚至会伴随2到3次强烈倒春寒,尤其是华北地区,有望遇到2016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
冬天的“暖”和“冷”,仿佛在演一场你追我跑的闹剧,让人忍不住怀疑,传统的“暖烘烘,但要防骤冷”是不是更贴切了。
现代气象学的最新研究也给这个传统话题“加了料”。
数据显示,“母立冬”年份,冬季整体偏暖了0.3℃,但极端低温事件比平常要多出15%。
这是不是挺揪心?
寒潮的背后,似乎和北极涛动指数大有关系。
![]()
科学家解释,比如这两年极端天气出现频繁,并不仅仅是“天冷”那么简单,而是全球气候变得更极端。
提前准备,成了关键。
从民众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个冬天,无论“母立冬”还是“公立冬”,都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思。
除了做好防寒准备,饮食方面也不要忽视,像萝卜羊肉汤、温补食疗都挺实用,对像我这种一到冷天就容易着凉的人来说,真的是神器。
别忘了,气象预警里提到,12月下旬可能出现的“超级寒潮”会让北方温度瞬间下降超12度,这得提前检查供暖设备了,否则开春以后都觉得暖气还在开着。
![]()
这个节气看似难以引起大众的热议,但背后隐藏的气候变化趋势、传统与现代的关联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你觉得,面对天气的频繁“叛变”,我们究竟该怎么应对?
是紧跟科学步伐,还是坚守传统智慧?
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