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驳回后的命运教训:女性安全与公共服务的对接
![]()
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沉默的喟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为什么有人仍然能把“家”变成致命的场所?苗苗的名字被写进了档案,而她的生死却像被掐断的呼吸,留给亲人无尽的痛和无法弥合的创伤。她在持续九年的婚姻里不断被拳头和怀疑击打,最终在离婚诉讼被驳回的13天后,遭遇了不可逆的暴力。这是一桩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警钟。
传统乡村的社会运行,曾有一个“看起来很紧密”的小同体:以家庭、宗族和熟人网络为核心,遇到矛盾时靠调解、靠面子、靠人情来处理。到了现代,这张网却在快速的城市化、观念更新和法治治理中逐渐失灵。新闻里说,苗苗的离婚请求被法院驳回,短短时间内,张某就把她带回家、再一次施暴、把她扔到了土崖下。这里面的矛盾,早已经不只是两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甚至一个乡村治理体系的裂缝。
我想起那些在村口、在学校、在社区里本应给人安全感的点点光。若有人在遭遇暴力时能更早地获得援助,若邻里、学校、医院、司法能形成一个不再让人“等到无法呼救”才行动的网格,或许死亡的结局就不会如此锥心。苗苗曾向亲友和警方求助,心理诊断揭示了她的焦虑、抑郁和恐惧——这是暴力的心理后果,也是长期缺乏应对与保护资源的直接证据。她离婚诉讼的驳回,仿佛把她推回了那个不再安全的家。现实却是,判决书写得再精确,救助的路径却往往断在了わみ的边缘:信息没有动态化管理、转介没有速效的机制、心理支持没有普惠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治理史告诉我们,单靠家庭的自我修复能力,或靠个别人的善心,是无法解决系统性暴力的。”这句话并不是在指责家庭,而是在提醒我们:当传统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瓦解,现代治理体系若没有真正落地到每个村落、每条巷口、每个工作日的日常,弱势群体就会被边缘化。苗苗的悲剧让人看清,离婚的结果不应是把女性推入更深的孤立,而应成为推动公共安全网升级的契机。
因此,我愿意把目光投向那些尚未完全成型的“治理网格”:更早的风险识别、更加可触及的保护措施、更加连贯的法治与善治的结合。包括加强对暴力受害者的紧急援助与长期心理援助,完善对家庭暴力的保护令制度及执行力,提升社区层面的干预能力,让邻里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介入;同时,推动法律、公共服务与基层组织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避免“信息孤岛”造成的二次伤害。对于婚姻暴力的认知,也需要从道德指责转向人性理解与干预导向,让求助成为一种被保护的权利,而不是被羞辱的禁忌。
当然,这场悲剧也在提醒我们,文化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所谓的小同体并非绝对的羁绊,而是一种历史的载体,若能在尊重、法治与服务的共同作用下被重新塑形,就能成为保护而非伤害的源头。现代治理的目标,不应把个体的脆弱放大成道德审判的对象,而应把社会的温度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守护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让女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安全与支持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对苗苗的哀悼,更是对所有可能受暴的生命的承诺。
愿未来的日子里,村落不再是暴力的隐性温床,城市也不再让求助者在冷光灯下踟蹰。让每一个名字都被温柔地记起,每一个痛苦都有人聆听、有人援手。若社会的治理网越织越密,或许再见面时,我们能说起不同的故事——不是关于死亡与无助,而是关于保护、关于希望、关于不再让悲剧重复上演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