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全身麻醉药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其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且清除率高。然而,丙泊酚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压、呼吸抑制、高脂血症、过敏以及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等。在心血管手术中,维持理想的血管张力对手术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给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实践带来了挑战。近日,发表于《土耳其卫生与实验生物学杂志》(Turk Hijyen ve Deneysel Biyoloji Dergisi)的一项研究,聚焦丙泊酚的水溶性前体药物——磷丙泊酚二钠,其研究结果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指出了新方向。该研究以19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乳内动脉残余片段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深入探究磷丙泊酚二钠对人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证实了它在“减少低血压风险”、“优化血管管理”上的显著优势,并与丙泊酚进行对比分析。这项研究结果,或许会改变未来麻醉用药的选择逻辑。
![]()
对比丙泊酚:磷丙泊酚二钠的“温和”藏在3个关键发现里
研究者选取19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收集手术中未使用的乳内动脉残余片段(该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重要移植血管,其张力稳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制备动脉血管环并置于器官浴中。在37°C的生理性克雷布斯溶液(通入95% O2和 5% CO2,pH=7.4)中,将血管环在 0.5-1g的静息张力下稳定。记录血管环的基础张力、120mmol/L 氯化钾(KCl)刺激后的张力,以及累积浓度(10⁻⁷-10⁻⁵ mol/L)的丙泊酚(n=8)和磷丙泊酚二钠(n=11)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另设一组实验,在保留内皮和去除内皮的乳内动脉片段上采用相同的磷丙泊酚二钠干预方案,以探究内皮的作用。随后,为明确 L 型钙通道(Ca2+)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作用,将血管环分别用硝苯地平(n=8)或伊比利亚毒素(Iberiotoxin)(n=7)预孵育后,再进行 KCl 刺激和磷丙泊酚二钠干预。
该体外实验对比了磷丙泊酚二钠与丙泊酚的作用差异,最终挖出了磷丙泊酚二钠的核心优势:
1
舒张作用更弱,降低低血压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丙泊酚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血管舒张。由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是临床麻醉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中尤为明显。该研究发现,在血管舒张效应方面,磷丙泊酚二钠表现出明显优势:相同剂量下,磷丙泊酚二钠引发的血管舒张幅度比丙泊酚低得多(p<0.05)(图2)。
更重要的是,磷丙泊酚二钠是水溶性药物,无需脂肪乳作为载体,这意味着它还能避免脂肪乳的注射痛、脂肪乳过敏、感染以及长期使用导致的血脂紊乱等风险。对老年患者、高血压患者这类“低血压高危人群”来说,无疑是更安全的选择。
![]()
![]()
![]()
2
起效时间可控,手术血管管理更轻松
该研究分析了丙泊酚与磷丙泊酚二钠作用的时间差异,对磷丙泊酚二钠和丙泊酚血管舒张效应的时间分析显示:磷丙泊酚二钠处理组血管收缩力的显著下降出现在给药后3-4分钟,而丙泊酚的主要舒张效应出现在给药后1-2分钟。这一结果表明,丙泊酚的血管舒张反应比磷丙泊酚二钠更快(图2)。
这一特性有助于简化患者管理及移植血管的处理,临床意义重大。比如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里,医生需要精准控制移植动脉的张力,磷丙泊酚二钠“慢半拍”的起效速度,能给医生留出更充足的操作窗口,避免血管突然舒张影响手术节奏。
3
作用机制清晰,用药更有针对性
为了进一步阐述磷丙泊酚二钠“温和”的原因,研究者还分析了磷丙泊酚二钠的血管调节作用的机制:内皮层及特定离子通道。
(1)依赖血管内皮层:实验发现,内皮层在磷丙泊酚二钠的血管舒张效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去掉内皮层的动脉,即使在最高给药剂量下,磷丙泊酚二钠的血管舒张效应几乎消失,且保留内皮与去除内皮血管环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2)瞄准“血管张力关键通道”:磷丙泊酚二钠的作用离不开“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通道)”。阻断 BKCa 通道后,血管收缩增强,磷丙泊酚二钠的血管舒张效应被显著抑制;而 L 型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可降低血管张力,且磷丙泊酚二钠对经硝苯地平处理的血管的舒张效应模式与丙泊酚一致。
这些发现不仅明确了磷丙泊酚二钠的作用路径,也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疑似或确诊内皮功能障碍(如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以及正在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医生可提前调整用药策略。
临床价值:不止是“替代”,更是“优化”
对麻醉医生和患者来说,磷丙泊酚二钠的价值远不止“替代丙泊酚”:
(1)心脏手术患者:乳内动脉的张力稳定是搭桥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磷丙泊酚二钠能减少血管舒张,降低术中低血压风险,同时避免丙泊酚乳剂可能带来的感染、血脂代谢紊乱等问题。
(2)门诊诊疗:此前研究已证实,磷丙泊酚二钠在结肠镜、支气管镜等短期操作镇静中展现出良好安全性,如今再添“血管安全性”证据,未来可能成为门诊镇静平衡麻醉效果与患者安全的优良选择。
(3)特殊人群:老年患者、高血压患者对低血压的耐受度更低,磷丙泊酚二钠的“温和特性”能减少这类人群的麻醉并发症。
当然,研究团队也指出,由于实验所用血管来自手术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病理改变,未来还需通过健康血管组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磷丙泊酚二钠凭借其独特的理化特性与优良的药理效应,既保留了丙泊酚的麻醉优势,又有望解决“低血压”这个临床痛点,为提升心血管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希望,也为临床麻醉朝着“更安全、更可控”的方向迈进提供助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