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中国工商银行河北承德宽城支行 周星慧
刚入行时,讲解贷款政策要对着手册照本宣科,如今能根据农户的经营情况精准推荐产品;第一次下乡时,连农具名称都叫不全,现在能熟练帮农户估算种植成本;曾经面对客户质疑会手足无措,现在能从容化解各种难题。这些成长,都源于普惠事业的滋养。
![]()
一年前,我带着对金融行业的懵懂与憧憬加入工商银行,穿上深蓝色工装的那一刻,以为工作会是指尖在键盘上的精准跳跃、与数字报表的朝夕相伴,如今我却在基层服务的烟火气中读懂了普惠金融的真谛。从柜台前的手忙脚乱到田间地头的从容笃定,不仅让我读懂了普惠金融的温度,更让我的青春与这份为民服务的事业紧紧相连,共同成长,我的青春在与普惠事业的同频共振中,完成了最踏实的成长。
柜台“第一课”,在细碎服务中读懂“金融温度”
我的普惠初心,始于网点柜台的三尺空间。最初的日子里,我深陷“速度与规范”的焦虑:害怕输错账号耽误客户时间,担心解释不清政策引发误解,面对老年客户的反复询问更是手足无措。
![]()
我想象中的银行从业者,大概是电视剧里都市丽人的模样,但其实不然,每天面对的80%都是长辈客群。有的人会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早早地在银行门口等待,就是为了取左三层右三层包着的银行卡里的补助钱,他们拿钱的手都是抖得,更别提按密码,一张张纸质存单,他们会用烟盒包的严严实实,因为这是他们一辈子的辛苦攒下的养老钱。面对像自己爷爷奶奶一样的老年群体,我时刻要进行自我反思,告诫自己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一遍遍地和他们说:不要急慢慢来,一定会给你办好的。记得入职第三周,一位张大爷颤巍巍地递来存折,想取出养老金给老伴买药。他听力不好,我提高音量重复了三遍“需要出示身份证”,语气里不自觉带了急躁。大爷愣了愣,慢慢从怀里掏出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证件,小声说:“姑娘,我耳朵背,你别嫌我麻烦。”这句话像针扎在我心上。我放慢语速逐字解释,帮他把取款凭证和零钱整齐地放进袋子里。“柜台服务拼的不是速度,是耐心。对我们来说是常规操作,对老人可能是天大的事。”
那次之后,我悄悄在柜台抽屉里备了三件“法宝”:放大字体的老花镜、可调节音量的扩音器、记录常用操作的便利贴。遇到不会用自助机的客户,我会走出柜台手把手教学;碰到记忆不好的客户,就把流程步骤一笔一画写在便签上。有位李阿姨经常会来兑换零钱,每次我都会很热情地帮她按面额分好,用皮筋扎成小捆,李阿姨总是笑着点头说“你办事我踏实”。从那以后,李阿姨的关心成了窗口前的日常。月初来换零钱,她总会先探着身子问:“姑娘,还没吃午饭呢?我看这都十二点了,别饿坏了胃。”忽然觉得,这份隔着玻璃的善意,比冬日里的暖气更让人踏实。这些细碎的信任让我明白,普惠金融的温度,就藏在多等一分钟的耐心里,藏在多问一句话的关怀中。柜台一年,我不仅熟练掌握了各项基础业务,更读懂了“金融为民”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服务的真心。
乡村“实践课”,在泥土芬芳中触摸“需求本质”
记得那次跟着前辈下乡外拓,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乡村对普惠金融的迫切需求。在城郊的化皮溜子村,村口小卖部的王大爷守着老旧货架,收款全靠现金,常因找零出错和顾客争执。“不是不想用收款码,实在是不会弄,怕钱收不到账。”大爷的话,让我心里不是滋味。
我们当即决定,把“移动服务站”设在小卖部旁。搬设备、连网络、教操作,我蹲在柜台前,手把手教王大爷如何扫码收款、如何查看交易明细,还帮他把语音播报调至最大声。当第一笔“收款到账15元”的提示音响起时,大爷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连忙拉着路过的村民“炫耀”:“以后买东西不用带现金啦!”那天我们忙到天黑,为村里八家商户都办好了聚合收款码。
后来回访时,我惊喜地发现王大爷的小卖部变了样:货架上商品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我帮他打印的“交易查询指南”,他还学会了用商户后台看销量、定进货计划。“自从有了收款码,每天卖多少钱一目了然,上个月还凭着流水申请了三万小额贷款,进了不少新货!”大爷的话让我触动很深:乡村普惠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措,一个小小的收款码、一次耐心的指导,就能实实在在帮商户解决难题,让金融温暖真正走进乡村田间。我渐渐懂得,乡村普惠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泥鞋丈量土地”的踏实,是把复杂政策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实在服务。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让我触摸到了普惠金融最本质的需求——解决真问题,服务真民生。
![]()
社区“连心桥”,在日常应答中传递“服务暖意”
“小周,能再帮我讲讲怎么查医保缴费记录吗?”“姑娘,我儿子在外地,怎么给他转生活费呀?”每个周末,在社区的活动广场里,这样的提问总能听到。自从支行开展“金融服务进社区”活动,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从政策宣传到业务办理,从防诈骗讲解到手机操作教学,我们把银行的“柜台”搬到了居民身边。
社区里老年人多,对智能金融的接受度低,我们就专门开设“银龄课堂”,把复杂的操作拆解成“一步一图”的简易指南。有次社区的陈爷爷收到一条“账户冻结”的诈骗短信,正准备按提示转账,想起我们课堂上讲的“三不原则”,立刻联系了我。我赶到后一边帮他核实信息,一边现场给周围居民讲解诈骗套路,避免了更多人上当。“有你们在,我们用手机办事心里踏实!”陈爷爷的话,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在社区服务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普惠金融的真谛,就是把服务做到居民最需要的地方,用真心搭建起与群众的“连心桥”。
成长“蜕变路”,在普惠实践中实现“双向奔赴”
回望一年半的普惠路,我清晰地记得自己从“新手”到“能手”的每一步蜕变。刚入行时,讲解贷款政策要对着手册照本宣科,如今能根据农户的经营情况精准推荐产品;第一次下乡时,连农具名称都叫不全,现在能熟练帮农户估算种植成本;曾经面对客户质疑会手足无措,现在能从容化解各种难题。这些成长,都源于普惠事业的滋养。
去年冬天,我们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种植户陈大叔的蔬菜大棚被大雪压坏,急需资金修复。我们上门,现场勘查受损情况,指导他通过“经营快贷”线上申请。考虑到天气寒冷,我们全程指导,仅用一个小时就将八万元贷款发放到位。当陈大叔的大棚重新架起来时,他激动地说:“你们的服务比这大棚里的温度还暖!”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普惠金融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我们用专业服务帮助他人,而他们的信任与认可,又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
如今,当我再次穿上深蓝色工装,心中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深知,自己的青春早已与普惠事业紧紧相连:柜台前的耐心服务,是青春的底色;收款码后的温暖笑容,是青春的勋章;社区里的每一次温暖服务,是青春的绽放;田埂上的坚实脚步,是青春的轨迹。作为新时代的工行青年,我庆幸能扎根基层,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实现成长;更自豪能投身普惠,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带着初心与热忱,在普惠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坚信,青春的价值,终将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而普惠事业的发展,也终将在我们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书写更温暖的篇章。这,就是青春与普惠最动人的同频共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