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那个周末的午后,我带着女儿在公园散步。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呵斥声。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怎么又乱跑!"一位母亲正对着约莫五六岁的男孩怒吼。孩子手里拿着刚捡的梧桐叶,愣在原地,眼中的光亮瞬间黯淡。他下意识地缩起肩膀,像一只受惊的小鸟。
这个画面如此熟悉,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
三年前,我也是个"高分贝"妈妈。每天从早到晚,家里充斥着我焦急的催促和不满的责备。"快点起床!""作业写完了吗?""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四岁的女儿欣欣在我的吼叫声中变得越来越沉默。她开始咬指甲,说话不敢看我的眼睛,在游乐场总是躲在角落。直到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委婉地告诉我:"欣欣很聪明,就是太胆小了,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刺痛。我意识到,我的吼叫正在一点点吞噬孩子的自信。
改变从那个黄昏开始。欣欣打翻了牛奶,她惊恐地看着我,小手紧张地揪着衣角,仿佛在等待一场风暴。看着地上白色的液体缓缓流淌,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变得轻柔:"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吧。"
我蹲下来,平视着她的眼睛。那双原本充满恐惧的大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是如释重负。我们一起擦拭地板时,我轻声说:"妈妈小时候也经常打翻东西,外婆总是说,小心点就好。"欣欣突然扑进我怀里:"妈妈,你今天真好。"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降噪"之旅。这并不容易。当欣欣磨蹭不肯起床时,我会走过去轻轻拉开窗帘,让阳光唤醒她,而不是用声音轰炸;当她作业出错时,我会指着题目说:"这个有点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开始注重与她的眼神交流——早晨醒来、放学回家、睡前晚安,我的目光始终充满爱与鼓励。
变化在悄悄发生。半年后的家长会上,老师欣喜地告诉我,欣欣开始在课堂上举手了,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有一天傍晚,邻居家传来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吼叫,欣欣突然说:"那个小朋友一定很难过。妈妈,谢谢你不再那样大声说话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星期,欣欣在画画时不慎把颜料洒在新买的地毯上。我闻声赶来时,她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惊慌失措,而是已经拿来了抹布,抬头看着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一起清理干净吗?"她的眼神里有歉意,但更多的是镇定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温柔的力量"。它不是纵容,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引导;它不是没有原则,而是用尊重的方式建立规则。
如今,我们家很少再有刺耳的高分贝。当欣欣犯错时,我们会坐下来平静沟通;当她遇到困难时,我的轻言细语是她最大的依靠。我发现,当我降低音量,孩子反而更能听进心里去;当我控制情绪,孩子反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夕阳西下,公园里的那对母子已经离开。我牵着女儿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知道吗,"女儿突然说,"我最喜欢妈妈现在说话的声音了,像棉花糖一样软软的、甜甜的。"
我握紧她的小手,心里明白:妈妈的音量里,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当我们用温和代替吼叫,用理解代替指责,我们不仅在守护孩子的童年,更是在为他们铺垫一条通往自信、温暖和力量的道路。
这条路,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