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清晨,一艘中国渔船在韩国全罗南道以西81公里的公海上突然倾覆。11名船员落水,6人获救,2人抢救无效死亡,3人至今下落不明。搜救仍在继续,消息传回国内,短暂登上热搜后又迅速沉寂。这起事故,像无数个此前发生的海上悲剧一样,只留下几行冰冷的通报和家属无声的哭泣。
![]()
它本不该只是新闻里的一则短讯。它是千万渔民命运的缩影,是一次对海洋作业安全长期被忽视的沉重叩问。
我们习惯把这类事件归结为“意外”——风大、浪急、运气不好。可当类似的事故年复一年地发生,当死亡数字悄然累积,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正在失控。
据农业农村部和应急管理部历年通报,渔业已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八大高危行业之一。每年休渔期结束后的九月、十月,以及冬季寒潮频发期,都是事故高发时段。碰撞、倾覆、火灾、窒息……原因五花八门,但背后却有着惊人一致的共性:人为疏忽、设备缺位、监管薄弱、应急无力。
![]()
其中,人为因素占到了全部事故的约80%。这不是说渔民不懂规则,而是现实逼他们一次次冒险。疲劳驾驶连续数十小时,值班时低头看手机,瞭望缺失——这些“违规操作”的背后,往往是船员为多捕一网鱼而拼命延长工时,是船东为压缩成本减少配员,是整个行业在利润边缘的极限试探。
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渔船上的关键设备形同虚设。北斗定位、AIS船舶识别系统、VHF无线电,本应24小时开启,却常因省电或逃避监管被人为关闭。救生筏被铁丝捆住,救生衣堆在角落积灰。一旦出事,求救无门,自救无器。
![]()
而商渔船碰撞,正成为最致命的“海上杀手”。大型货轮航速快、盲区大,渔船体积小、信号弱,两者在繁忙航路交汇处如同盲人互搏。一个误判,就是一场灭顶之灾。2024年海南三亚外海,一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船与广东渔船相撞,8人遇难;同年辽宁长兴岛附近,马耳他籍商船撞翻渔船,2死7失踪。每一次,都是家庭的崩塌。
这些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抽象的“船员”,而是来自贵州、广西、福建、浙江的普通农民,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他们出海,不是为了冒险,而是因为陆地上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北海,一艘远洋渔船一去就是半年。六个人挤在不到十平米的舱室里,吃着冻土豆和罐头,靠强光灯引鱿鱼,一夜重复上千次收放钓钩的动作。淡水限量使用,洗澡用海水冲,生病只能硬扛。卫星电话一分钟九十块,打一次心疼半天。有人想家想到失眠,有人晕船吐到脱水,却仍要咬牙坚持——因为这一趟能赚够孩子一年的学费,能还清建房的债。
![]()
他们明知危险,却不得不下海。因为比起葬身鱼腹的风险,更让他们恐惧的是回家后无力养家的绝望。
这样的困境,早已超越单一事故的范畴,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尊重过这些在浪尖上讨生活的人?我们的监管体系、技术投入、保险保障、应急机制,有没有跟上他们所承担的风险?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渔船持证上岗、编组生产、设备齐全,但在基层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小规模渔船管理松散,部分地方存在“以罚代管”,出了事才追责,不出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远洋渔业更是监管盲区,船一离岸,如同断线风筝。
而技术本可以成为救命稻草。EPIRB卫星示位标能在落水瞬间自动发送定位,AIS实时共享位置可避免碰撞,智能预警系统能提前预报风浪。可这些设备在许多渔船上仍是奢侈品,或因价格高,或因维护难,迟迟未能普及。
我们总说“靠海吃海”,却很少想过,这片海从来不是温顺的饭碗,而是充满杀机的战场。渔民用血肉之躯搏击风浪,换来的不应只是廉价的同情,而应是制度性的保护。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改变正在发生。浙江、福建等地开始推广渔船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动态追踪;部分渔业合作社推动编队出海、互救机制;保险公司也在试点按航程定制的高风险保单。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
当又一艘渔船在异国海域倾覆,我们不该只停留在“哀悼”和“关注进展”。我们该问的是:下一次事故,能不能避免?那些本该亮着的AIS信号,能不能不再被关闭?那些该穿上的救生衣,能不能真正穿在每一个出海人身上?
海洋不会说话,但它用一次次吞噬回应着人类的漠视。每一次倾覆,都是警钟。
愿逝者安息,更愿生者警醒。别再让渔民的生命,成为海上最廉价的成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