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素有“三九寒不寒,看九月廿一”的农谚,意指农历九月二十一当天的天气状况,可预示冬季三九时节的寒冷程度。今天是2025年11月10日,农历九月廿一,全国多地迎来强冷空气侵袭,内蒙古、东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初雪。这一现象是否预示着今冬将迎来极寒天气?结合气象数据与农谚智慧,我们可从多角度展开分析。
![]()
一、农谚的科学性溯源
“九月廿一晴,三九暖如春;九月廿一阴,三九冻破缸”等谚语,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物候现象的长期观察。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此类谚语本质是统计规律的总结:农历九月下旬正值大气环流调整期,若此时冷空气活跃,往往与极地涡旋位置偏南相关,可能导致冬季寒潮频发。2025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廿九)强冷空气提前南下,与今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副热带高压异常有关,这种环流模式可能持续影响冬季气候。
二、今冬气候预测的双重信号
1. **厄尔尼诺的暖冬效应**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高1.5℃,达到中等厄尔尼诺事件标准。历史统计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冬季偏暖概率达70%,尤其是华南、江南地区气温可能偏高1-2℃。例如2006年厄尔尼诺年,我国遭遇“暖冬”,三九期间北京最高气温曾达10℃以上。
2. **北极涛动的变数**
但需警惕的是,北极海冰持续减少(2025年9月创历史第二低值)可能增强北极涛动负相位,导致冷空气南下。2016年强厄尔尼诺年就因北极冷涡分裂,我国遭遇“霸王级”寒潮。今日东北暴雪恰与北极冷空气活动吻合,这种信号值得关注。
![]()
三、地域性差异显著
农谚预测存在明显地域局限。对比各地观测:
- **东北地区**:今日哈尔滨-8℃并伴有降雪,符合“冻破缸”特征,黑吉辽今冬可能偏冷;
- **江淮流域**:南京阴雨但气温15℃,农谚预示性较弱,预计冬季气温接近常年;
- **华南地区**:广州今日28℃晴朗,传统农谚在此参考价值较低,暖冬概率更大。
四、极端天气的现代警示
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预测复杂度增加。2020年以来,我国冬季气温波动加剧:2023年12月华北-20℃破纪录,但2024年1月又迅速回暖。今日九月廿一的强降温,更可能是气候系统紊乱的表现。气象学家提醒,需防范两种极端:
1. **阶段性严寒**:12月至1月可能突发强冷空气,导致能源需求激增;
2. **雨雪冰冻**:厄尔尼诺年南方易现持续阴雨,2008年雪灾教训值得警惕。
五、应对建议
1. **农业生产**
东北农户应提前加固温室大棚,黄淮海地区小麦需控旺防冻;南方柑橘产区要预防暖冬导致的病虫害。
![]()
2. **民生保障**
北方城市需检查供热管网,建议居民储备便携取暖设备;南方家庭可关注电热毯等局部供暖方案。
3. **健康防护**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关注气温骤变,适当补充维生素D应对可能出现的“阴冷型”冬季。
结语
今日九月廿一的寒潮,既是传统智慧的观测窗口,更是气候变化的现实注脚。尽管厄尔尼诺背景下整体偏暖概率较大,但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意味着“冷到哭”的极端天气仍可能局部出现。或许,古老的农谚正在提醒我们:在气候异常年代,与其纠结于单一预测,不如做好应对各种可能的准备。毕竟,大自然永远比我们的谚语更充满变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