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村:高学历子女沉默,早闯社会的孩子成焦点,这不是清高是无奈
每次春节回老家,我总能发现个特别真实的现象。
那些揣着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在大城市做白领、搞研发的年轻人,回村后大多安安静静缩在角落。要么陪着长辈浅浅笑笑,要么偶尔刷着手机,除非家里安排走亲戚, otherwise 很少主动出门扎堆。
而那些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搞装修、跑工地的晚辈,反倒成了村里的“顶流”。车门一开,好烟一递,嗓门洪亮地招呼着乡邻,围过来的人能排半条街。他们讲工地上怎么结款、装修队怎么接大单,动辄就是“这单赚了好几万”,听得围观的长辈们两眼放光,连声喊着“老板出息了”。
这可不是高学历的孩子清高不爱说,实在是交流的门槛太高。
我家堂侄是985博士,在外企做技术研发,回村穿件普通羽绒服,戴着眼镜坐在那,被邻居偷偷问他妈妈:“你家娃是不是在外混得不好?咋闷得像个闷葫芦?”他妈妈只能笑着打圆场,说孩子性格内向。可谁知道,他随口提的代码研发、项目突破,在乡亲们眼里和天书没区别,说多了反倒像吹牛。
反观我那开二手轿车的表侄,没读多少书却带着装修小队,回村就讲怎么搞定挑剔的业主、怎么谈下大单子。他递出去的烟、聊起的收入,都是乡亲们能看懂的“成功”,自然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村里的评价标准直白又实在。谁的车好、谁的烟贵、谁舍得请客,谁就是混得好。你跟他们讲职称晋升、论文发表,讲五险一金和年终绩效,他们既听不懂,也不关心。
我还有个做编辑的侄女,211硕士毕业,姑姑问她月薪有没有四千,她只能苦笑着应下来。她没法解释自己参与的重点图书有多大概率获奖,也没法说那些隐形福利的价值,说了只会被觉得“读书人净说虚的”,不如她早早进厂的妹妹挣得多。
慢慢的,这些高学历年轻人回村就越来越沉默了。不是不想聊,是认真说会被当成吹牛,谦虚点又会被当真,交流成本实在太高。
而早早闯社会的人,早就摸透了村里的人情规则。车、烟、饭局都是他们的“道具”,用最直白的方式就能证明自己“混得不错”。
其实谁过得更好真不一定。只是高学历者看重的成长空间、职业成就这些精神层面的价值,在村里的评价体系里,根本落不了地。
后来不少人把父母接去城里,就很少回村了。这不是忘本,是实在找不到能同频的话语。
说到底,不必强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的人生。你清楚自己的路走得踏实,就够了。回村的安静从来不是缺陷,不过是成年人最省心的选择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