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后50后60后不在了,可能就没有春节了。”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每个漂泊在外的年轻人心里。我们嘴上抱怨年味淡了,可心里比谁都清楚,我们怀念的,根本不是那个节日,而是那群人。
我们怀念的,是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是爸爸贴春联时爬高上低的固执,是那桌无论多晚都为你热着的年夜饭。50后、60后,他们是春节的“总导演”,用一辈子的辛劳,为我们导演了一场名为“家”的盛大仪式。
而我们呢?我们习惯了线上拜年,习惯了用外卖解决一餐,习惯了在朋友圈里营造团圆的假象。我们总以为,春节的形式变了,但内核没变。可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当那群“总导演”谢幕,我们这群“观众”,连上台续演的剧本都找不到了。
我们学会了赚钱,却没学会如何筹备一场年;我们习惯了独立,却忘了如何凝聚一个家。我们总以为春节会永远在那里,像空气和水一样取之不尽。却忘了,它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有人在背后为我们添柴加火。
但,这真的是末日预言吗?
不,这其实是一封发给我们的“催更通知”。春节不会消失,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定义。它不再需要我们去复刻父辈的繁琐,而是需要我们注入自己的灵魂。真正的年味,不是你吃了什么,而是你为谁而做;不是你回了哪里,而是你的心归向何方。
别再当一个被动的观众了。从今年起,学做一道父母爱吃的菜,主动组织一次家庭视频,甚至只是认真地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父辈的春节,是“回家”;而年轻人的春节,是“把家带在身上”。而现在的年轻人还能撑起未来的春节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