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好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那把重要“尺子”,在教育圈里一直都是热门话题。任何改革要是没好好琢磨,就容易陷入“矫枉过正”的困境。本来是想解决老问题,结果一使劲儿,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教育生态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啊,要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又实用的评审体系,就得遵循动态平衡的原则,既要改掉以前的毛病,又得防止新问题冒出来。
![]()
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风气,没少被人诟病。单纯用数字量化教育成果的方式,让不少老师为了完成短期指标,教学的本质都给忘了,还出现学术造假、数据注水这些糟糕的事。有些老师为了发论文,连备课时间都减少了;还有些老师,为了拿到课题经费,随便拼凑课题,根本不关心课堂创新和学生成长。这完全背离了教育育人的初心,把原本复杂且充满温情的教育工作,变成了一场冷冰冰的数字游戏。
![]()
纠正这种偏差,改革势在必行。要是改革过头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学术研究的价值,把评审标准简单地变成只看“教学效果 + 学生评价”,那又会带来新麻烦。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相辅相成。彻底抛开科研考核,老师可能会因为知识更新不及时,陷入经验主义,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死板。就像有个学校,太强调“课堂实绩”,老师们都不重视教育理论研究,最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一直提不上去,就是因为缺乏创新动力。
![]()
对“唯奖项”的批判也得理性。要是把“纠偏”理解成忽视老师在课程开发、教学竞赛、学生指导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老师的积极性可就受打击了。有个地方,取消了所有教学类奖项的评审加分,结果好多老师都不愿意参与教学改革,又回到按部就班、保守教学的老样子。
打破“论资排辈”时,要是太看重短期成果,如只看短期教学成绩、快速发表的论文,却忽略长期积累,像师德表现、文化融入这些,浮躁风气就会滋生。有个高校推行“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通道”,结果有些老师为了快点晋升,频繁跳槽,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得坚持“破立并举”原则,改掉弊端的同时,建立更包容、科学的机制。具体可以从这四方面着手:
打破“五唯”,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评审体系要融合师德师风、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和社会贡献这四个方面。就说教学效果评价,不能只看成绩,还得看看课程设计有没有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有没有提升、跨学科融合能力怎么样。科研考核也要关注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有没有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有没有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个省做了个试点,把“教育叙事研究”算进科研成果,鼓励老师通过案例反思提升教学智慧,这做法值得借鉴。
注重实绩,平衡过程和成果
评审标准要引导老师扎根课堂,鼓励他们进行理论提升。可以设置“教学创新积分”,把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同行评议这些过程性指标纳入考核。对于科研成果,采用“代表作制度”,不看数量看质量和影响力。有个学校推行“教学档案袋”制度,老师提交包含教案、学生作品、反思日志等材料的综合档案,这样就能全面了解老师的育人过程。
分类评价,尊重差异和阶段
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和发展方向的老师,制定不同标准。比如,基础教育老师,提高“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指标权重;高校老师,强化“学术原创性”“社会服务”等方面考核。而且,评价时要考虑老师所处职业阶段:青年老师侧重看成长潜力,中年老师关注稳定贡献,资深老师重视经验传承。
强化同行评议,引入多元主体
要完善专家评审机制,保证专业性;同时适当听取学生、家长意见,但别搞成“人气导向”。可以设计分层评价表,专家侧重看学术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