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是村里的乡亲唠嗑,还是小区业主群聊天,都在传“基层要变天”的消息。作为长期关注民生政策的创作者,今天必须给大家带来最权威的解读——这可不是小道消息!2025年10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这次升级可不是“换汤不换药”,仅《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修改了29条,从选人用人、办事流程到权益保障,全都是直击咱们老百姓痛点的硬改革。接下来,我就结合官方政策、真实案例和民生场景,把这次升级的核心变化讲透,帮大家搞懂“改了啥、能享啥、咋受益”。
![]()
一、为啥要给村/居委会“升级”?这3个痛点终于要解决了
很多人觉得“村居委会就是开证明、收材料的”,为啥要花大力气修订法律搞升级?其实这背后全是大家平时吐槽的现实难题:
1. 办事“糊涂账”,权益没保障:农村里集体土地分红、土地流转的钱怎么花、怎么分,以前全靠村委会一句话,公示不透明;城市里物业乱涨价、公共区域收益被侵占,业主想维权却没门路。
2. 选人“靠关系”,办事不省心:部分地方存在“宗族抱团”选举,选出来的干部不作为;还有“父子同村掌权”“兄弟共管村务”的情况,公平性让人质疑。
3. 服务“没人管”,特殊群体受冷落:独居老人在家摔了没人知,留守儿童放学没人看,这些“一老一小”的照护难题,以前大多是“谁有空谁管”,没有固定机制。
我咨询了基层治理领域的专家,对方直言:“这次升级本质是把基层组织从‘管理型’变成‘服务型’,用法律划清权责、定死流程,让村居委会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而不是‘官老爷’。”
二、划重点!2026年升级核心5大变化,每一件都关乎你家
这次改革没有空喊口号,每一项变化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尤其是这5点,直接影响咱们的日常生活,一定要记牢:
1. 选人划“红线”,“家族掌权”彻底行不通
以后村/居委会干部再也不能“靠关系上位”了!新规明确4类人绝对不能参选:被开除党籍的、受过刑事处罚的、靠宗族黑恶势力搞非法活动的、参与非法宗教或邪教活动的,这几条红线碰了就没资格。
更关键的是新增“近亲属回避”制度——村/居委会成员之间不能是近亲属,要是选举委员会成员的亲戚参选,本人必须退出选举工作,彻底打破“父子同村掌权”的局面。
选人范围反而更宽了,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退休干部这些有能力的人参选,还明确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委会主任,成员也能交叉任职,既保证领导力,又能让有本事的人留下来做事。而且选上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要开展民主评议,还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干得不好随时可能被罢免。
2. 农村“分家”算清账,土地分红看得明明白白
对农村居民来说,这是最实在的变化!以前村委会又管民生服务又管集体资产,很容易出现“糊涂账”,现在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彻底“分家”,权责分明。
以后土地流转的租金、集体企业的利润这些收益,不再由村委会说了算,而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分配方案,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才能执行。每笔收益多少、分给谁、分多少,都会及时公示,还得附上票据复印件,村民随时能查、能监督,不用担心钱被挪用截留。
土地权益保障也更有力了:宅基地申请有了明确审核流程,只要符合“一户一宅”条件,就能按程序申请,不会再被无故拒绝;遇到土地征收,补偿费怎么分、怎么用,由集体经济组织全程牵头,方案必须公开且经村民同意,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村民身上。
3. “一老一小”专人管,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有人盯
“老人在家没人照,孩子放学没人管”的难题,以后有专门机制解决了!新规明确要求,不管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都必须设立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把关爱“一老一小”从“人情活”变成“法定责”。
这个委员会要干的都是实在事:2026年1月起会逐户登记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情况,建专门台账。还有硬性探访要求:独居、空巢老人每月至少上门或电话探访2次,失能老人和留守儿童每周至少1次,遇到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还会增加探访次数。
要是老人想找助餐、助浴服务,孩子需要课后托管,不用自己到处打听,委员会会直接对接相关机构,相当于给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家里的老人孩子找了个“身边的管家”。
4. 城市物业纠纷有地方说理,居委会来当“调解员”
城市小区里最闹心的物业纠纷,终于有了解决渠道!以前业主和物业闹矛盾,要么是卫生没人扫、设施坏了没人修,要么是物业费涨得不明不白,常常觉得“没地方说理”,现在居委会明确要帮着调解。
以后遇到这些情况都能找居委会:物业擅自涨物业费、缩减服务;业委会不作为,不公开物业费收支;小区公共区域收益被侵占等。居委会会组织双方坐下来协商,还能调取物业的服务记录和财务明细,要是调解不成,会指导业主走合法程序维权。
另外,城市居委会的管辖范围也调整了,从以前的一百户到七百户,升级为一千户到三千户。这是因为现在城市小区规模越来越大,扩大管辖范围能让资源调配更高效,避免“小社区办事缺人手”的问题。
5. 办事加“双保险”:效率有期限,监督有渠道
以前去基层组织办事,常遇到“材料带不全”“办了没回音”的问题,这次新规直接给办事流程加了“双保险”:
效率上有明确时限:低保申请初审不能超过5个工作日,居住证办理资料齐全的当天就得受理,超时没处理可以直接向街道投诉。而且要求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所有能办的事都列成“办事清单”,贴在门口、发在微信群里,需要带啥材料、流程咋走,一看就清楚,再也不会“漏带东西白跑路”。对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体,还提供“上门代办”服务,不用本人亲自跑。
公正上强化监督:居委会新增“自我监督”职责,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础上增加“民主协商”,重大事项比如社区设施改造、集体收益分配,必须先和居民商量,投票结果要公示。要是对公开的内容有疑问,提出后居委会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给出解释,不答复的可以直接向乡镇或街道举报。
三、各地进展如何?2026年落地有明确时间表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为2026年1月1日的正式施行做准备:
1. 人员培训同步推进
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已经启动基层干部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新规条款、办事流程、矛盾调解技巧等,确保2026年起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新职责、新要求。
2. 硬件设施逐步升级
城市社区正在更新办事大厅设备,增设“便民服务角”,配备打印机、高拍仪等工具;农村地区也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为“上门代办”“信息登记”等服务提供保障。
3. 宣传解读走进基层
不少乡镇、街道已经组织网格员上门宣讲新规,通过村广播、社区公告栏、业主群等渠道,把选人规则、办事时限、监督渠道等关键信息告诉大家,避免“好政策没人知”。
根据官方部署,2026年1月1日起,两部新法将全面施行,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落地,让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升级后的便利服务。
四、个人分析:基层升级,藏着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
作为长期关注民生政策的观察者,这次村/居委会升级让我感触很深,想从三个角度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1. 这次升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从农村“分家算清账”保障土地权益,到城市居委会调解物业纠纷,再到“一老一小”专人管,每一项举措都精准戳中老百姓的痛点。以前大家办事“求着办”,现在有了法律明确流程和时限,变成“按规矩办”,这种转变让民生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2. 用制度破解难题,让基层治理更规范:“近亲属回避”打破宗族势力干扰,“办事时限”解决效率低下问题,“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这些制度设计从源头堵住了基层治理的漏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让老百姓办事更放心、更舒心。
3. 服务下沉更贴心,兼顾所有群体:新规既考虑了年轻人的办事效率需求,推出“一次性告知”“清单化服务”;又照顾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专人探访”,没有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体现了治理的精细化和温度。
不过也要提醒大家,各地升级进度可能略有差异,初期可能会遇到一些操作上的磨合,大家可以多给基层工作人员一些理解和支持。如果发现服务不到位或者有改进建议,也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反馈,一起推动基层服务越做越好。
五、实操提醒:这3件事提前做,2026年享受服务更顺畅
为了让大家在新规施行后能快速享受到便利,整理了3个实用提醒:
1. 配合“一老一小”信息登记
2026年初,村/居委会会上门登记老人、儿童信息,一定要把健康状况、照护需求说清楚,信息准了,服务才能精准对接。
2. 遇事找对“牵头方”
农村土地分红、土地流转的事找集体经济组织,城市物业纠纷、小区事务找居委会,两者权责分明,不用再跑冤枉路。
3. 主动行使监督权
定期看看社区公告栏或村/居APP的公开信息,尤其是集体收入、补贴发放这些和钱相关的内容,有疑问及时提,监督到位才能让政策落地更实在。
2026年村/居委会升级的这些变化,你最期待哪一个?是农村的“分红算清账”,还是城市的“物业纠纷调解”,或是“一老一小”的专人照护?你所在的村/社区已经开始宣传新规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