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天赤峰的“接官亭”胡同,寻常烟火中,已难想象当年的盛景。然而,它的名字与两句民谣,却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赤峰作为北方商埠的辉煌往事。
“接官亭”的旧日盛景在旧时,新知县到任是赤峰城的一件大事。地方乡绅与官员们会齐聚南门外的圣佛寺,搭起席棚, 备好茶点,恭迎父母官。新知 县在此下轿,与众人相见~此地因此得名“接官厅”。
岁月流转,盛典隐入尘烟。如今的胡同,一段成了热闹的“女人街”,另一段更名为“交通局胡同”。但“接官亭”这个名字,却将这段城市记忆,保留至今。
两句民谣,一部史诗“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 出自清初便流传于热河一带的民谣,是解开赤峰商业密码的钥匙。“哈达”源于蒙古语“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既是赤峰的城市起源,也指代商业繁盛的“哈达街”(今赤峰市区)。而“八沟”则是平泉的旧称。这两座城镇的崛起,与一条名为“八沟道”的古商路紧密相连。
![]()
清朝统一后,长城内外归于一统,“借地养民”政策使大量移民涌入,农牧经济协同发展,催生了巨大的商贸需求。乾隆时期,八沟(平泉)与乌兰哈达(赤峰)便成为沟通长城内外的商业重镇,连接它们的“八沟道”成了名副其实的贸易生命线。
![]()
“拉不败”与“填不满”的商业传奇。
“拉不败的哈达”,描绘的是赤峰作为商品汇聚之地的繁荣。地处热河中心与农牧交错带,方圆十万平方公里的农畜产品~从老哈河流域的粮食到北部草原的皮毛~都汇聚于哈达街的粮市与马市,再经由此地转运四方。
南运的大宗货物,主要就是经由八沟道,销往京津。“填不满的八沟”,则刻画了平泉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忙。平泉是通往蒙东的第一大隘口喜峰口的必经之地,堪称“通衢辽蒙,燕赵门楣”。四面八方的货物在此集散,无论来多少,都迅速被转运至各地,仿佛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枢纽。
![]()
八沟道如同一条扁担,一头挑起赤峰,一头挑起平泉。在这条动脉的推动下,赤峰街上车水马龙,万头攒动,驼队、车队络绎不绝,运输业、粮食加工业、酿酒业随之空前繁盛,奠定了赤峰作为北方重要商埠的坚实地位。名字里的记忆从“接官亭”的官场迎送,到“哈达街”的商贾云集,每一个留存至今的地名,都是一页鲜活的地方志。
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城市的起源、变迁与性格。下次当您走过这些古老的街巷,或许可以驻足片刻,听一听风中的回响~那里有商队的驼铃,有往来的吆喝,有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