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提起上海,你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什么?东方明珠?外滩夜景?还是那句"魔都"?
可现在的上海,正悄悄变成另一副模样。577万老人,占了总人口的37%,年轻人却像潮水一样往外涌,四年时间走了65万。
曾经那个让全国年轻人挤破头都想进来的城市,怎么就变成了大家争相逃离的地方?
![]()
01
满大街都是大爷大妈,年轻人去哪儿了
走在虹口区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早上七点的菜市场,晚上六点的广场舞,周末的公园长椅,到处都是银发族的身影。
这个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冲破45%了,杨浦区的情况也差不多。年轻面孔越来越少见,偶尔碰到几个,多半也是来送外卖的小哥。
![]()
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突破577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每走过三个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蹭蹭往上涨。
医院里的景象更说明问题,随便哪个三甲医院,挂号大厅里坐着的基本都是老人。想挂个专家号?不好意思,起码等一个礼拜。
社区活动中心被老人们占得满满当当,年轻人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会儿都难。有个在上海工作的小伙子跟我说,他租房的小区里,晚上遛弯碰到的都是大爷大妈,同龄人几乎看不到。整个城市的氛围都变了,从前那种朝气蓬勃的感觉正在消失。
![]()
养老金的压力更是实打实的。2010年的时候,上海养老金支出还只有783亿,到2023年直接飙到了3464亿,涨了342%。现在的情况是,1.4个在职的年轻人就要养一个退休老人。
这个比例还在恶化,因为年轻人在减少,老人在增加。照这个趋势下去,养老金的窟窿只会越来越大。
新生儿的数量更让人心凉。2023年全年,上海只生了11万个宝宝,还不到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女性第一次生孩子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1.66岁,生育率只有0.62,比韩国还低。年轻人自己都活得紧巴巴的,哪还有心思生孩子?
![]()
02
一个月工资刚够交房租,谁还敢在上海做梦
房租这事儿,是压垮年轻人的第一根稻草。黄浦区的房租已经涨到每平米152块,静安区也要129块。按照人均37平米的居住标准算算,在这两个区租房,每个月光房租就得掏5000块以上。可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才多少?6000到8000块算不错了。
![]()
有个从安徽来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在松江合租了个次卧,每月房租3200块。加上吃饭、坐地铁的钱,一年下来能存两万块都算是运气好。他自己掰着指头算过,按这个速度,想在上海买房得干30年。最后实在熬不下去,收拾东西回合肥了。
团上海市委做过调查,78%的外来青年都在租房。每天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得赚多少钱才够交房租。这种悬在头上的压力,时时刻刻都在。房东说涨价就涨价,说不续约就不续约,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
短期住宿更是个大问题。刚来上海找工作的年轻人,通常需要找个地方先住一两个礼拜。酒店一晚三四百块,便宜的短租房又少得可怜。很多人还没开始找工作,就先被住宿费给吓跑了。
团市委推出的青年驿站倒是能提供免费住宿,可全市才120间房。每年几十万人来上海找工作,这点房源连塞牙缝都不够。生活成本的压力不光是房租。上海的物价水平摆在那里,随便吃个饭都要三四十块,买件衣服动辄几百上千。年轻人在这里生活,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
03
名校毕业投了87份简历,最后去卖东西了
就业市场的残酷程度超出想象。上海现在把重心都放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高科技产业上。听起来高大上,机会也多,单说人工智能领域,到2025年就缺40万人。可门槛高得让人绝望,要么985硕士起步,要么得有好几年项目经验。
![]()
有个211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投了87份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最后只拿到一个月薪1万块的销售岗位。他在学校学的那些理论知识,到了企业根本用不上,还得从零开始培训。这种教育和市场脱节的情况太普遍了,高学历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比比皆是。
金融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前几年还是人人羡慕的高薪行业,现在裁员降薪成了家常便饭。互联网大厂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连拼多多这样的头部企业都在收缩招聘。本土的新能源车企,蔚来、小鹏到现在还在亏损,哪有多余的岗位给年轻人?
![]()
基层服务岗位的情况同样糟糕。快递员、外卖员这些工作,离职率超过30%。工资不高,工作强度大,还没什么发展前景。企业招不到人,服务质量直线下降。你最近点外卖是不是觉得送得越来越慢?快递也经常延误?说到底就是没人愿意干了。
产业转型听起来很美好,可对普通年轻人来说就是灾难。传统行业在萎缩,新兴产业门槛太高,夹在中间的普通人进退两难。要么接受低薪的服务业工作,要么卷起铺盖走人。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毕竟在老家送外卖和在上海送外卖,收入差不了太多,生活成本却天差地别。
![]()
04
隔壁城市撒钱抢人,上海还在端着架子
杭州、成都、合肥这些城市都在疯狂抢人。杭州直接给本科生发10万块补贴,还有三年租房补贴。成都把落户门槛降到大专学历,创业还给资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给半导体人才发安家费,合肥的新能源产业也在大手笔招人。
反观上海,落户政策依然严格。要么有中级职称,要么社保缴够年限,普通年轻人想落户难如登天。没有户口意味着什么?孩子上学是个问题,买房被限制,连车牌都摇不到。在上海打拼多年,到头来还是个外地人,这种感觉太糟心了。
![]()
周边城市不光政策好,发展势头也很猛。杭州有阿里巴巴,数字经济搞得风生水起。合肥的新能源产业链完整,机会多得很。成都的生活节奏慢,房价也相对合理。年轻人一比较,自然知道该怎么选。
人才流动本来很正常,可上海的问题在于,走的都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是老人。其他城市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上海却还在摆架子。这种傲慢的态度,正在把年轻人推向其他城市。
![]()
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口在区域内流动变得更容易。上海周边的城市承接了产业转移,也分流了人口压力。对年轻人来说,不一定非要在上海,周边城市同样有机会。特别是高铁网络发达后,住在苏州去上海上班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选择既能享受上海的工作机会,又能避开高昂的生活成本。
05
这座城市的明天,谁来撑起来
政府不是没有努力。2024年推出了31.9万套保租房,租金比市场价低20%到30%。建了355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把找工作和技能培训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三大先导产业的薪资在2025年一季度涨了15%到20%,AI大模型研究员的月薪能到5万块。
特斯拉落户带动了300多家配套企业,张江科学城聚集了2000多家AI公司。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针对老龄化问题,推出了智慧养老院、银发经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措施。
可这些措施见效需要时间。对正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眼前的困难才是最急迫的。房租还是那么贵,工作还是那么难找,落户还是那么困难。等不起的人只能选择离开。
![]()
城市发展需要平衡。一味追求高端化,忽视普通人的需求,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根基。没有快递员、外卖员、服务员,城市怎么运转?没有年轻人,创新从哪里来?光靠577万老人,撑不起上海的未来。
产业升级和民生保障不是对立的。硅谷那么高端,可人家的蓝领工人收入也不低。新加坡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可政府公屋让普通人也住得起。
上海需要思考的是,怎么在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给普通人留下生存空间。这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问题。年轻人的离开,表面上是个人选择,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深层矛盾。
![]()
结语
上海的困境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城市,这本身没什么对错。可对上海来说,如果不能留住年轻人,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可能真的会慢慢"枯萎"。
时代在变,城市也要跟着变,端着架子只会把人越推越远。
信息来源: 上海市统计局《2023年上海市人口统计年鉴》 团上海市委《2024年上海青年就业居住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人社局《2023年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报告》 上海市住建委《2024年上海市住房租赁市场报告》 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公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