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0日),上海将迎来一场关键性行业盛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主题直指“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发展生态”。
![]()
这场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就在五天前,小鹏科技日上,一款名为IRON的女性人形机器人以近乎人类的步态与表情惊艳亮相,甚至因“太像真人”而引发全网真假之争。
6日,何小鹏亲自出镜“验明正身”,这或许是一个信号:人形机器人已不再是科幻设定或实验室品。
![]()
未来智库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中国占53%。
但比数字更值得玩味的是另一个现象: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阈值正在快速降低。
宇树机器人的H1目前只要3.99万,而一年前的G1还需要9.99万,这方面大家可以看得出目前人形机器人价格不断下降,也会提升其受众范围。
基于此,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超50%。
人形机器人,技术持续在突破
过去十年,机器人拼的是硬件参数;
今天,胜负手或许在于“拟人效率”——即用最低成本实现最高程度的人类认同感。
例如:
谷歌RT-2模型能理解“把红色杯子拿给穿蓝衣服的人”这类模糊指令。
星动纪元的ERA-42甚至能通过微表情判断用户情绪,主动调整语速与姿态。
这些能力不依赖更强算力,而靠全模态融合+常识推理——让机器人拥有“直觉”。
更关键的是国产供应链的成熟:
谐波减速器寿命突破1万小时,价格仅为日本产品的60%。
宇树H1整机售价压至3.9万元,松延动力推出3万元级入门款。
![]()
当一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接近高端家电,它的消费属性可能会超过工业属性。
麦肯锡之前测算,当均价跌破5万元,家庭渗透率将从不足0.1%跃升至5%以上相当于每20个中产家庭就有1台(乐观情况下)。
这个临界点,很可能在2026年到来。
溢出效应:机器人正在反哺AI大模型
一个少有人注意的趋势是: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大模型训练的“最佳试验场”。
由于具身智能要求模型在真实物理世界中验证决策,其反馈闭环远比纯文本训练高效。
百度文心团队透露,其机器人专用模型通过实体交互迭代,错误修正速度比纯仿真快3.2倍。
华为盘古机器人模型在养老场景中收集的10万小时真实对话,显著提升了其在模糊语义理解上的准确率。
![]()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不仅是AI的“执行终端”,可能也是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化加速器”。
另外目前国内已初步具备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灵巧手、轻量化、电机等今后技术集中变化方向。
市场空间方面,多家机构数据汇总
尽管各方对人形机器人前景普遍乐观,但对“到底有多大”,仍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本身,恰恰反映了产业所处的阶段:技术路径未定型、应用场景未收敛、商业模式未跑通。
![]()
高工产研(GGII)相对保守,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仅1.24万台,对应市场规模约63亿元人民币(约合8.7亿美元),但认为到2030年将跃升至34万台,市场规模突破640亿元(约90亿美元)。
MarketsandMarkets(国际主流机构),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已达29.2亿美元,2030年将达15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9.2%。
毕马威预测2029年将冲至132.5亿美元,复合增速45.5%。
BCC Research给出的区间为2025年19亿美元到2030年110亿美元,CAGR42.8%。
最乐观的是Future Market Insights,其模型假设AI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将引爆消费级需求,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为78亿美元,到2035年将飙升至1819亿美元。
但无论口径如何,所有机构一致认为:2026–2027年是关键验证期,2030年后将进入规模化扩张通道。
小鹏IRON人形机器人的猫步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它模糊了“工具”与“伙伴”的边界。
当下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奇观,而是可能会慢慢成为解决真实痛点的工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