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因为资金周转的问题,经常会有亲戚朋友来借钱,或者跟他们借钱的时候。
以前,很多民间借贷只依靠口头承诺和彼此信任。但随着经济往来日益复杂,因借钱不还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
如今,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大多已形成共识:一张规范的借条,既是对双方的约束,也是一份重要的法律保障。
然而许多人认为,借条只需写明金额与还款日期即可。却不知,借条用词不当,可能会使其法律效力大打折扣。特别是以下三个关键词,书写时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可能会变成“废纸一张”!
![]()
一、“借条” ≠ “欠条”
不少人将“借条”与“欠条”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在法律上具有明显区别:
1、借条:明确反映借贷关系,指一方将款项直接借给另一方,是纯粹的金钱借贷凭证。
2、欠条:通常源于其他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如未结清的货款、拖欠的工资或未付的服务费等。
![]()
除了性质不同,两者的诉讼时效也有差异:
借条的诉讼时效为20年;
欠条的诉讼时效通常为3年。
若错误地将“借条”写成“欠条”,一旦超出诉讼时效,债权人可能丧失胜诉权,即使起诉也难以追回欠款。
![]()
二、“还”:多音多义,慎防歧义
“还”字具有“huán”(归还)和“hái”(仍然)两种读音,在借条中使用极易引发理解分歧。
例如:“今还欠款5000元”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1、“已经归还欠款5000元”(读作 huán);
2、“仍欠款5000元”(读作 hái)。
一旦双方对此产生争议,法官在审理时也难以仅凭字面断定真实意图。因此,书写时应直接写明“已归还××元”或“尚欠××元未还”,避免使用“还”字造成误解。
![]()
三、“今借”与“今借到”:一字之差,关系资金是否到位
1、“今借”仅表示借款意向,不能证明款项是否实际交付;
2、“今借到”则明确表示借款已收到,是借贷关系成立的关键证据。
若借条中只写“今借”,债务人可能辩称“虽写了借条,但并未拿到钱”。导致债权人陷入举证困境。因此,务必使用“今借到”以确认资金已完成交付。
![]()
其他书写细节,同样不可忽视:
1、金额书写应“大小写”兼备
仅写阿拉伯数字易被篡改(如“1000元”后加个“0”即成“10000元”)。正确做法是:先写小写数字,后跟大写金额,例如:“¥5000.00元(伍仟元整)”。
2、姓名必须规范、完整
应使用与身份证一致的正式姓名,不可写小名、别名或简称。建议同时注明身份证号码,以防抵赖。
3、日期务必完整准确
必须写清“xxxx年xx月xx日”,避免仅写月、日。完整日期有助于明确借贷时间和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
文末总结
正所谓“字据如金”,一张严谨清晰的借条,不仅体现双方的诚意,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工具。在书写时多一份细心,日后就能少一份纠纷,让借贷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温馨提示:如涉及大额借款,建议除了规范书写借条外,还应尽量通过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渠道转账,并备注“借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